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南海Ⅰ號”出水:世界首創古沉船整體打撈成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圖表:“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 新華社發

    新華社廣東陽江12月21日電(記者賴少芬、車曉蕙)21日11時的廣東陽江海域,海浪起伏,波光粼粼。隨著亞洲第一吊“華天龍”二十幾層樓高的巨臂微微上揚,一個巨大的棕色沉箱泛著昏黃的泥沙從湛藍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備受世人關注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號”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南海Ⅰ號”的安然出水,也宣告世界首創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大獲成功。

    于1987年夏天發現的“南海Ⅰ號”,沉沒在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裏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由於當地海域水下能見度幾乎為零,採用傳統的水下考古方法將文物一件件打撈出水,在抽泥過程中會對文物造成破壞,並損失很多珍貴的文物考古信息,中國政府對“南海Ⅰ號”文物的考察和打撈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直至2003年,文物部門確定對這個裝滿秘密的古沉船實行整體打撈的方案,“南海Ⅰ號”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洋考古項目,如此大規模地整體打撈,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成為首創。

    記者在專為打撈“南海Ⅰ號”量身定做的亞洲第一吊“華天龍”上,目睹了“南海Ⅰ號”出水的過程:“華天龍”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鉤,緊緊鉤住16個吊點的32條鋼纜,這些鋼纜牢牢地把“南海Ⅰ號”從30米深的海底“牽”出水面,吊移到下潛入水的全潛駁船上。

    由於在水下浸泡了幾個月時間,沉箱原來的鮮艷橙色已經變成棕色,上面附著了密密麻麻的一層海底生物。記者在離它最近的1號作業平臺俯瞰沉箱敞開的頂部,沉箱之內是一塊塊青黑色的淤泥、凝結物,點點白色的貝殼閃現其中,隱約可見一兩片瓷器碎片,顯示著古船文物的誘人魅力。

    要把“南海Ⅰ號”裝起來,可真花費了不少力氣: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專門定制了一個巨型沉井,將沉井壓入海底整體罩住沉船後,再從沉井底部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密封的“鋼箱”,這一過程用了七個月時間。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説,“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成功,將對今後的文物考古和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2日,全潛駁船將把“南海Ⅰ號”拖往岸邊的臨裏碼頭,並送進專為它修建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入住“新家”。

    從2001年至今,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進行了多次試探性發掘調查,已打撈出4000多件金、銀、陶瓷類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銅錢。根據初探,“南海Ⅰ號”船艙內還保存著6萬-8萬件古代文物,價值非凡。

    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説,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但現代歷史和考古界都難以尋找到關鍵的實物證據。“南海Ⅰ號”的發現和打撈,將給“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標本。他認為,“南海Ⅰ號”堪稱“海上敦煌”。

    12月21日,被沉箱罩住的“南海一號”古沉船被打撈出水。當日,古沉船“南海一號”在廣東陽江海域被打撈出水。在海底沉睡多年的“南海一號”為南宋時期商船,沉沒于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裏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艙內保存文物總數估計為6至8萬件。 新華社記者 周文傑 攝

"南海Ⅰ號"整體浮出水面 沉箱長35.7米寬14.4米

    新華社廣東陽江12月22日電(記者鄭天虹、賴少芬)22日11時30分,21日已經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號”經過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體浮出水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號”棕色沉箱長35.7米,寬14.4米,高7米,比一個籃球場還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見36根底梁。

“南海1號”預計將於22日打撈出水 嚴防水下盜掘

     新華社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車曉蕙、賴少芬)備受矚目的“南海1號”預計于22日打撈出水,記者從打撈現場獲悉,自1987年夏天這艘南宋古沉船被發現以來,考古部門和公安邊防部隊採取嚴密措施防止水下盜掘,確保“南海1號”保存完好。

    “南海1號”位於廣東陽東縣東平鎮東南面東帆石島附近的一小片海域,這裡是廣東陽江市和江門市交界的地方,也是兩地漁民經常前來打魚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由於“南海1號”打撈和保護的方案無法確定,國家有關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這一海域發現古沉船的消息。為了保守這個秘密,負責警戒保衛“南海1號”的陽江邊防支隊向前來海上作業的漁民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海底有二戰時期某國軍隊當年扔下的炸彈,捕魚很危險,請馬上離開。”多年來,邊防官兵不斷重復這個“經典”理由,勸説不知情的漁民離開“南海1號”海域,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

 

    “水晶宮”主體是一個巨大的半圓形建築(12月20日攝)。目前,臨海而建的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水晶宮”裝船空間已形成,將在近日迎來“南海一號”古船。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水晶宮”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四個巨大的橢圓形建築拱衛著位於正中間的“水晶宮”主體---一個巨大的半圓形建築。“水晶宮”的主體裏將灌入深12米的海水,用來保護“南海一號”。“南海一號”為宋朝商船,沉沒于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約20海裏處,船艙內保存文物總數估計為6萬至8萬件。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該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南海Ⅰ號”將出水 廣東省省長專程探“新家”

    近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省長率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陽江市考察調研。他深入工業企業、港口碼頭、建設工地和文化館所,詳細了解陽江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特別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情況。在“南海Ⅰ號”古沉船即將整體打撈出水之際,黃華華還專程前往海陵島考察了正在建設中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對“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開發利用工作進行調研。最後,在聽取了陽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彙報後,黃華華作了重要講話。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5月5日,廣州打撈局用浮吊將沉井吊放到拖船上。當日,“南海Ⅰ號”考古打撈鋼沉井在廣州打撈局沉管預製碼頭裝船啟運,並將於5月8日運抵廣東陽江海域“南海Ⅰ號”考古打撈現場。該沉井呈長方體,長35.7米,寬14.4米,高12米,重530噸,是廣州打撈局歷時一個多月設計製造的。據介紹,“南海Ⅰ號”採取“整體打撈”的方案,即採用一個巨大的鋼制沉井,將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體打撈上來。隨著沉井運抵考古打撈現場,“南海Ⅰ號”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17日中午,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17日上午10時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噸的起重船“南天龍”號船尾,正好位於“南海Ⅰ號”的正上方。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調整、挂鉤後,11時45分,水下檢測定位工作就緒,沉井被“南天龍”號緩緩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潛水員依次潛入水中。

 圖表:“南海Ⅰ號”考古大事紀 新華社發

巨型沉井到預定深度 "南海Ⅰ號"打撈因天氣暫停

    記者22日從“南海Ⅰ號”打撈現場獲悉,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17日下水後,目前已下沉到預定深度。但由於海上風浪較大,“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已經暫停。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負責“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的副總指揮王仁義目前正在打撈現場,他告訴記者,沉井17日下水後,通過向沉井中空的四壁灌沙,目前已經把沉井下壓到淤泥下5米,基本到達預定的深度。接下來還將使用水泥塊,對沉井進行靜壓,直到把沉井壓到淤泥下12米才完全到位,如果天氣好的話,這個過程只要一天就能完成。

 
 
 相關鏈結
· “南海Ⅰ號”將出水 廣東省省長專程探“新家”
· "南海Ⅰ號"打撈重新"開工" 開始對沉井進行靜壓
· 巨型沉井到預定深度 "南海Ⅰ號"打撈因天氣暫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