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 姚潤豐、于文靜)“江東灌區以前90%以上的土地屬於鹽鹼地,僅有的3萬畝水田由於水利工程支離破碎,供水保證率低下,水稻畝産量僅100斤左右。”黑龍江江東灌區工程管理處處長王維國説。從1997年到2007年,江東灌區共完成11年度的節水改造工程項目,通過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渠道防滲等節水灌溉技術,水田面積發展到現在的12萬畝。從2005年起,水稻畝産已經穩定在1000斤左右。
昔日鹽鹼地,今朝稻花香。江東灌區通過節水工程改造,如今成了老百姓種糧的依靠。這只是我國大型灌區農業節水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連續四年獲得豐收,實現了糧食供求的緊平衡,但這一基礎並不鞏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産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指出,我國必須立足於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10年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2020年達到10800億斤以上。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糧食生産高度依賴水資源。有關分析表明,在影響糧食增産的眾多因素中,灌溉面積的增長是最主要的因素。灌溉地與非灌溉地的糧食單産比,黃淮海地區均為2.755:1,而長江、珠江、東北諸河、東南諸河、西南諸河分別為1.779:1、2.243:1、1.611:1、2.243:1、1.985:1,黃淮海流域地區單産相差最大。實現糧食穩定增産,必須積極擴大糧食種植灌溉面積。
“我國的水情決定灌溉必須實現節水化。”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曉東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目前我國各類水利設施年供水能力約5600億立方米,其中灌溉是用水大戶,約3600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65%左右。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國農田灌溉缺水約200億立方米。
他分析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用水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一是工業、生活和環境用水將會不斷增加,勢必會擠佔農業用水;二是為保障糧食安全,到2020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必須達到9.5億畝左右,需增加灌溉用水量300億立方米。根據我國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灌溉用水總量不可能增加,只能大體維持在現有的水平上。“為此,要保持在灌溉用水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內部挖潛,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及節水灌溉。”王曉東説。
節水灌溉,既能節水、節地、節能、節勞,還能促進增産、增收、增效。統計顯示,微灌可節水60%~70%,噴灌可節水50%,管道輸水可節水20%~30%;噴灌一般比地面灌溉增産20%~30%,滴灌增産40%;節水灌溉一般可節地2%以上。據了解,“九五”以來,在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節水灌溉示範、節水增效重點縣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帶動下,全國節水灌溉發展成效顯著:全國農田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3.3億畝,佔有效灌溉面積38%,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由“九五”初的不足0.4提高到目前的0.47左右,農業灌溉用水比重從80%以上降到目前的65%左右。
“根據近年來的調查、測算、分析和規劃,從國家糧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出發,需要在2020年前再形成600億立方米以上的年節水能力,全國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要提高到0.55以上,節水灌溉面積應佔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的80%以上,達到7.65億畝。”王曉東説,實現這個目標任務十分艱巨。今後,水利部將採取四項措施大力推進節水灌溉。
建立穩定的節水灌溉投入機制。把國家節水戰略與農民增産增收的意願有機統一起來,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戶自願投入為基礎、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節水灌溉投入機制。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發展糧食主産區、嚴重缺水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將重點放在現有灌區,特別是大中型灌區。爭取在2020年前後基本完成全國大中型灌區的骨幹工程規劃改造任務,全面推進田間節水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設。
建立健全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加快先進實用、適應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節水灌溉技術與實用設備的研發,建立健全以鄉級水管站、灌溉試驗站、農業服務組織和技術帶頭人為主體,輔以互聯網絡實時服務,科研單位和企業廣泛參與、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推進體制改革。制定科學的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標,形成合理的農業用水分配和管理機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研究制定鼓勵節水的優惠政策和補償政策,進一步調動灌區和農民節水積極性;大力推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