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大省吉林的歷史變遷:從天下糧倉到全國肉庫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從“天下糧倉”到“全國肉庫”
——農業大省吉林演繹“食品工廠”的歷史變遷

    新華社長春9月19日電(記者王曉明)作為我國傳統大糧倉,吉林省畜牧業發展資源豐富。但是由於養殖技術、觀念落後,畜牧業發展始終不成氣候。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畜牧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吉林省在堅持糧食生産不動搖的同時,做好糧食過腹轉化大文章,畜牧業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目前人均肉類佔有量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天下糧倉變成了全國肉庫。

    吉林省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中國傳統的大糧倉。多年來,吉林省糧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人均玉米佔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調出量都一直位於全國之首。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産量連續登上150億公斤、200億公斤、250億公斤階段性水平,成為全國唯一的人均佔有噸糧的省份,2008年糧食産量達285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吉林省牧業管理局局長賈濤説,東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糧倉,吉林省發展牧業經濟有明顯資源優勢。“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裏,由於當時養殖技術不到位,飼養週期長,養一茬生豬兩三年才能出欄,畜牧業發展始終不成氣候。”賈濤説,“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吉林省梨樹縣最先發明暖棚養豬新技術,隨後各種養殖新技術層出不窮,到現在一茬生豬三四個月就可出欄,一年能養兩茬半。”

    “60年風雨歷程,吉林省畜牧業發展實現了三次歷史性跨越。”賈濤説,1989年首次實現豬肉自給,同時實現了由畜産品輸入省份向輸出省份的跨越;2000年畜牧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的比重超過40%,實現了由農村經濟依附産業向支柱産業的跨越;進入新世紀以後,畜牧業發展的功能和領域不斷拓寬,結構不斷升級,現代化要素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畜禽品種由傳統意義上的豬馬牛羊,發展到包括鹿、蜂、狐、貉、貂等特种經濟動物在內的幾十個物種,牧業産業由單純的第一産業,快速向二、三産業延伸,形成跨經濟部門的産業系統,加快了由傳統牧業向現代牧業的跨越。

    回顧吉林省畜牧業的發展歷程,首先是實現了畜牧業生産方式的深刻變革,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水平不斷提高。全省生豬、肉牛、奶牛、肉雞等主要畜禽生産集中度明顯提高,區域生産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畜産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牧業産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吉林省畜産品難以自給,沒有剩餘畜禽原料可供加工,到2008年,全省畜産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14個,畜禽屠宰加工能力達到7.2億頭(只),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06個,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業71個。

    近年來,吉林省牧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全面推廣了高産奶牛生産及擴繁技術、優質肉牛生産配套技術、肉羊舍飼育肥配套技術等10項實用技術。組織千名牧業科技人員,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全省1018名牧業科技人員累計入戶指導10萬餘人次,輻射帶動1萬多個飼養戶開展健康養殖,全省牧業科技入戶率達到85%,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4%。

    “2008年,全省畜禽養殖業産值實現770.2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47.7%,産值超過種植業。”賈濤説,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485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1%,畜牧業已成為吉林省農村經濟主導産業,大糧倉實現了向“肉庫”的歷史性跨越。 

 
 
 相關鏈結
· "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週年成就展"開幕
· 數據見證60年輝煌: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超5億噸
· 輝煌60年:廣西北部灣港從邊陲小城到南方大港
· 輝煌60年:新疆從偏居西北內陸到向西開放前沿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新西藏與新中國一起成長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青海高原少數民族生活巨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