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青海3萬多戶農牧民遷新居:"小財政"托起"大民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2月5日電(記者 何偉)紅色的屋頂在冬日的暖陽下熠熠生輝,一走近張家寨村,便望見村民王志道的新家。中午時分,王志道正和小孫子在寬敞的大廳裏擦拭著新購的傢具。這四間新房是在政府困難群眾危房改造項目資金扶持下剛剛蓋起來的。

    張家寨村位於青海省平安縣平安鎮。一個多月前,王志道還住在已有80多年曆史、早已成為危房的3間土坯房裏。“房子椽樑上佈滿了蟲眼,裏面被蛀空了,都腐朽了。每年雨季,屋裏常常漏得遍地是水,經常擔心房子要垮下來。”王志道説。

    今年4月份,王志道被納入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對象,政府給他發放補助資金3萬元,再加上他自籌和社會幫扶的部分資金,4間磚混結構的新居9月底就完工了。

    “這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王志道滿心歡喜地説,“現在,我們農民種地不上稅,看病有醫保,娃娃們唸書全免費,黨和政府又幫我住上這麼漂亮的新房,這是我晚年最大的福氣!”

    和王志道一樣,青海省農村牧區已經有1.5萬多戶、6.7萬多名各族困難群眾告別了危舊房,喜遷新居。今年年初,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被列為青海省政府10件民生實事之首。該工程計劃用3年投資至少10億元,解決8.8萬戶農民群眾的住房問題。與此同時,在全省廣大牧區,惠及56萬群眾的另一項民生工程——藏區遊牧民定居工程也啟動實施。

    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賽吾河緩緩流淌著,藏族小山村——紅旗村靜靜依偎在河畔。這裡屬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僅為-3℃,寒風凜冽,幾乎夜夜飄雪。

    過去,紅旗村396戶藏族牧民居住在帳篷、地窩子或草坯房中,世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近日,記者來到賽吾河畔,看到的是湛藍的天空,聖潔的雪山,星星點點的定居點散落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走近定居點,整齊排列的淺黃色屋舍如黃色哈達掠過車窗。

    據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鬧布才仁介紹,今年,村子裏10戶貧困的藏族牧民被納入青海省藏區遊牧民定居工程,政府部門給每戶補貼4萬多元,建成平均60平方米的新居。目前,全村99%的牧民家庭過上了定居生活,近三成住進了封閉式的保暖住房,生産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2歲的扎西格勒是紅旗村藏族牧民,生活相對艱難,一家四口長期居住在帳篷中。不久前,他們喜遷新居,憨厚的扎西格勒説不出的高興,連誇黨的政策好。

    據了解,青海省藏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7%,人口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是除西藏之外我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青海省於今年啟動遊牧民定居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近60億元,使13.4萬戶、56萬遊牧民群眾住上安全、節能、環保和實用的定居房屋。目前,這項工程已完成投資7.5億多元,使1.5萬多戶遊牧民群眾過上了定居生活。

    近年來,作為我國西部欠發達省份,青海堅持以“小財政”解決“大民生”,集中有限財力,投入到醫療、教育、就業和住房等民生領域,從關係百姓冷暖、事關群眾安危的問題入手,讓各族群眾分享社會進步發展的成果。

    記者從青海省民政廳了解到,近年來,青海始終堅持集中有限財力向民生問題和社會事業傾斜,財政投入從2002年的7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億元。2008年,全省財政收入僅為282億元,卻把其中的70%用到了惠及各族群眾的民生事業上。

    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説,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當務之急,努力探索“小財政”解決“大民生”的新路子,取得了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隨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不斷推進,青海已經初步建成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和優撫安置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青海省民政廳廳長更陽告訴記者,青海省民生事業上交了一份不同尋常的答卷。

 
 
 相關鏈結
· 西藏:探索小額信貸新模式 助推農牧民群眾致富
· 西藏出臺《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健康促進行動方案》
· 內蒙古家電下鄉銷售額4億多元 20萬戶農牧民受益
· 新疆980萬各族農牧民住上結實寬敞的抗震安居房
· 西藏第8次提高農牧民子女義務教育三包經費標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