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22日電(記者慎海雄 徐壽松 吳宇)百日後,與遊人見面的上海世博會核心展館——主題館,將出現一幕這樣的場景:
一幅地圖:黑暗中,穹頂上的“星星”慢慢閃亮,那是荒原上最早出現的人類村落。“星星”由小變大、由少變多,成為一個個城鎮。不知不覺中,“繁星”閃爍,那是城市在不加節制地急劇擴張……
蔚藍色地球:轉瞬即變,過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乾涸,大片大片的“沙漠黃”分外刺眼;工廠排放,溫室效應,又讓地球“燒”成了可怕的紅褐色;最終,通過綠色能源、污水和垃圾治理,一個生態桃花園重回人間……
“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地球”,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下,上海世博會通過對城市“足跡”的追尋、城市現狀的拷問,來激發全世界對現實城市的反思與“未來之城”的暢想。中國乃至世界城市文明或將由此打開一扇“新窗口”。
亞裏士多德“命題”將如何在此演繹?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它便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負。“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亞裏士多德如是説。古希臘先哲的這一城市“命題”,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也是世博會誕生159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城市”主題。
“城市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如果上海能對新世紀城市發展提出新主張,把應對城市化的辦法和前景呈現在世界面前,一定會受到歡迎。”國際展覽局主席吉爾斯·諾蓋斯在中國申博之初時強調。那麼,上海世博會又將如何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呢?
徜徉于上海世博園區,目之所及,那恢宏而震撼的衝擊感撲面而來。在“城市”主題統領之下,“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以及“城市和鄉村的互動”,五個副主題從不同的側面生發開去,集中回答了三個“城市天問”: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生活觀念和實踐讓城市更美好?什麼樣的城市發展模式讓地球家園更美好?
為了更全面、充分地演繹主題,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凝聚全球智慧,在黃浦江兩岸共設立了五個主題館,分別是“城市·人”館、“城市·生命”館、“城市·地球”館、“城市·足跡”館和“城市·未來”館。
“城市即人”館,通過來自中國鄭州一戶四世同堂家庭、荷蘭鹿特丹單親家庭、美國鳳凰城標準四口之家、澳大利亞移民家庭以及來自巴西聖保羅、加納特馬市家庭等6大洲、6戶不同類型家庭的家居、工作、交往、學習和健康的實景展示,生動演繹了“城市即人”的寓意。而“城市·生命”館則著重展示城市如同一個生命活體,城市生命的健康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呵護。“城市·地球”館主要提示人類、城市、星球是共贏、共生的關係。“城市·足跡”館探究城市歷史的軌跡,揭示人類文明的智慧;“城市·未來”館展示人類夢想,引領城市未來。
“未來”的預演:“城市最佳實踐區”
世界已經進入“城市時代”,如今,地球上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文明已經成為社會主導文明,但是,城市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層出不窮、日益尖銳:從空間形態到運營管理,從生態環境到産業發展,從開發建設到歷史文物保護,交通難、住房難、城中村改造難……
城市何處去?被譽為世界博覽會歷史上一項創舉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發人深省,給人啟迪。目前,50個全球公認的、具有創新意義和示範價值的城市保護及開發案例,正在上海世博園緊張建設、布展。
“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一個模擬城市生活、工作、休閒、交通等功能的綜合街區,不僅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為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所做的各種創新和有價值的實踐方案,還將為來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個交流、探討城市發展經驗的平臺。
馬德里“竹屋”和“生態氣候樹”正是這一平臺的代表。據馬德里全球戰略和國際活動局局長伊格納西奧·尼諾介紹,“竹屋”的原型是馬德里南部的一片居民廉租房建築,其外部被一層竹皮包裹,能起到遮陽、防曬、保溫、除噪的作用。“生態氣候樹”則是馬德里生態大道上的三座樹狀展館之一,實際上是一個十邊形的鋼結構建築,“樹冠”上還包裹了一層巨大的銀色薄膜,“樹”頂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可實現內部能源自給。
“‘生態氣候樹’的創意反映了人們對城市夢的反思。”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説。
100多年前,中國現代意義的城市在上海出現。差不多同時,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追尋城市夢的過程中開始了對世博夢的“遙想”。無論是清末工商巨擘鄭觀應,還是大思想家梁啟超、小説家吳趼人、陸士諤,他們大膽預言在上海舉辦“大博覽會”,本質上折射了人們對農耕文明的揚棄,對工業化潮流下城市文明的憧憬與追尋。五四之初,郭沫若在《女神》、《星空》等詩集中也萌動著崇拜現代工業成果的強烈的城市意識。
但夢想畢竟不是現實。城市規劃專家王振亮博士指出,城市是人們邁向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載體和精神寓所,其自身也需要揚棄。“城市最佳實踐區”對當前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中的中國城市發展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借鑒意義。當代中國城市發展基本經歷三個階段:財富城市、“廣場”城市、“書香”城市。“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切實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協調、平衡、友好相處,應是城市建設與發展永恒的追求。無疑,‘城市最佳實踐區’提供了一個借鑒的窗口。”
令人神往的“未來之窗”
在世博會歷史上,中國能首開先例,將“城市”作為一屆世博主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運營、發展中的重要性得到世界的認同。
而即將開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給“城市”、“生活”帶來些什麼,又會留下些什麼?
世博會不只是一項對現實的投資,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投資。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主題館部助理部長許潤禾介紹,針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未來的城市化浪潮,上海世博會力求在如下方面展示新的城市文明:“城市時代”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城市文化與自然遺産的保護和繼承;人類社會的交流融合和理解;同時,交流和推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成功實踐和創新技術;促進城市科技創新以及民眾對城市發展良性模式的認識。
“緊扣當今世界脈搏,我們期望上海世博會能為中國、為世界今後城市文明的提升和重塑打開一扇新窗口。”許潤禾説。
當你親臨世博園區已建成的國內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範區,當你乘上氫能源車體驗世博園區內公交零排放,當你注意到官員、學者談起和諧城市時充滿希望的眼神,你會深切地感到:一切皆有可能!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就是一個代表。“零碳館”項目負責人陳碩介紹,展館原型來自位於倫敦南部的“貝丁頓零能源發展”生態村。利用太陽能,“零碳館”的墻體會發光、窗戶能“發電”;館內所需的熱能,可以通過“生物能熱電聯産系統”,對餐廳內各種有機廢棄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獲得。參觀者不僅可以親眼看到這些低碳技術,還可以通過碳測系統了解自己的節能減排記錄。
專家們期許,透過“科技世博”、“綠色世博”、“人文世博”這扇窗,未來的城市應是更加注重並提升生態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城市。“城市的發展既要增強生態意識,還要培育‘人態意識’。人要與自然、萬物相和諧,人還要與歷史文化相和諧。在傳承中保持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説。
暢想未來之城“文明”,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余源培則認為應是形態文明、功能文明、素質文明融于一體,其表述為:形態文明,指建築、硬體設施,要“世界一流”,同時也要“環保一流”;功能文明,突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務;素質文明,重在對知識、情意與理念的把握。而這,恰是上海世博會可能留予人類最寶貴的“饋贈”。
上海世博會氣象保障:形成“世博點、城市面”觀測服務互動格局
新華社上海1月22日電(記者李榮)據22日舉行的2010年上海氣象工作會議暨世博氣象保障誓師大會上傳出的信息,中國氣象部門正舉全國之力,本著“參展中有服務、服務中有展示”的理念,全方位參與世博。目前,上海世博園區內的精細化氣象探測系統基本形成,城市特色氣象觀測網也初具規模,“世博點、城市面”的服務互動格局特點鮮明,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建設也初見效益。世博園內的世界氣象館“雲中水滴”,建築結構已全部完工,館內布展已全面展開。
據了解,目前上海世博會氣象服務和參展籌備工作已臨近尾聲,針對城市決策部門、世博園區管理部門、參展方、公眾遊客等各方需求的五大世博氣象工作方案已形成。世博氣象臺已于去年9月揭牌,向世博園區提供預報服務。世博園區探測網建設已基本完成,一個由雙星加密觀測、風廓線儀、梯度觀測、不同下墊面的大氣物理化學觀測組成的城市邊界層觀測系統正在形成;超大城市“專業化、精細化”氣象綜合觀測體系也在完善之中。與強對流天氣相關的短時臨近預報交互系統、長三角地區短時臨近預報業務一體化系統也已開發完成並投入業務運行。
此外,兩大對外“門戶”——世博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世博氣象服務網站群已完成了首次測試,進入試運行狀態。世博園區版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也已開發成功,將作為世博運營指揮中心“部門聯動、應急響應”的工作平臺,共同保障上海城市安全運行和世博園區的正常運營。
據悉,建築結構已經全部完工的世博世界氣象館“雲中水滴”,已成為園區內“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館內的布展已全面展開。圍繞世界氣象館的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包括運營方案、主題日活動的策劃等都已初具雛形。
京津滬渝蘇浙港澳啟動“世博消費維權聯動機制”
新華社上海1月22日電(記者俞麗虹)22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浙江、香港、澳門八地消費者組織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宣佈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聯合推出跨區域消費維權聯動機制。
根據這份合作協議,八地消費者組織將建立消費爭議異地投訴處理的“綠色通道”,聯手為世博遊客進行消費維權。
例如,北京的消費者在上海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如果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直接向北京的消費者組織投訴,並由其負責將投訴移轉至上海的消費者組織;上海的消費者組織將在20個工作日內,對投訴進行調查、核實,並將處理結果反饋給消費者。
據悉,世博會期間,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還將設立專門的“世博消費維權服務點”,基本建成一個覆蓋世博園區以及全市主要商業中心、旅遊景點、機場車站的世博消費維權服務網絡,方便中外遊客諮詢投訴。
為進一步改善旅遊消費環境,世博會開幕前,上海將組織三次由志願者參與的“啄木鳥行動”,對主要景點、賓館飯店、商場、交通等方面開展消費體驗和消費調查,並將調查發現的問題反饋給相關部門和企業,督促其及時整改解決。
根據預測,上海世博會將吸引7000萬人次的中外參觀者,其中海外遊客超過350萬人次。
世博軸工程竣工:把最奇美的建築獻給觀眾
新華社上海1月22日電(記者吳宇、譚晶晶)流雲般舒捲的白色頂棚、玉蘭花般怒放的“陽光谷”,每天約10萬人次的觀眾穿梭其間,當會睜大眼睛,好奇地看個不停。
22日,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最大的單體工程,也是上海世博會外形最新穎奇美的一座永久性建築--世博軸,經過上萬名建設者37個月建設,宣告竣工。
8名建設者代表為工程竣工剪綵。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喜不自禁:“世博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當代建築的設計特色與藝術魅力,表現出中國工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施工水平。”
世博軸是世博園區的主出入口和中央人行立體交通樞紐,長約1045米、寬約130米,由地上地下各兩層組成,總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1萬平方米。
據上海世博局副局長丁浩介紹,預計世博會半年會期裏,現場參觀者將達7000萬人次,世博軸將承擔世博園區約23%的人流,即平均每天承擔客流9.2萬人次,極限高峰日承擔18.5萬人次。他強調,世博軸既是重要的城市功能性設施,也是充滿藝術美感的建築傑作。
世博軸工程建築形式新穎獨特。世博軸工程在世界上首次採用了超大規模“陽光谷”結構,即六個遠看如同上海市花白玉蘭的巨型圓錐狀結構,自然光透過“陽光谷”玻璃傾瀉入地,可滿足部分地下空間的採光需求並自然通風,提升地下空間的舒適感,節約大量能源。
世博軸工程屋面頂棚採用的索膜結構,創造了一項世界之最。整個屋頂膜面由31個外桅桿、19個內桅桿及牽引桅桿的各類鋼索作為支承系統,整個屋頂膜面長約843米、最寬處約97米,膜面展開面積達7.7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索膜結構,外形如舒捲的白雲,浪漫飄逸。
世博軸工程採用了生態設計理念,除了“陽光谷”及下沉式草坡把陽光和綠色引入各層空間,還採用地源熱泵、江水源熱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術,引領當代建築向綠色環保節能方向發展,體現了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據介紹,世博軸工程還是世博園區中央的服務性建築,容納了相關的安檢設施、信息導向、服務設施、特許商業設施、餐飲衛生設施、景觀綠化和人員休息場所。4月15日之前,世博軸將完成運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功能用房完善和商業裝修,4月下旬進行試運營,為5月1日世博會開園和正式運營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