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醫改,便民惠民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解讀“十二五”衛生規劃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記者 周婷玉)“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是我國衛生事業未來5年發展總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解讀“十二五”衛生發展藍圖。他表示,“十二五”期間,要以群眾受益為“標尺”,攻堅克難,不斷把醫改推向深入。
不執行零差率銷售,就沒有真正實行基本藥物制度
記者:今年衛生工作將“突出抓好健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列為第一項任務,請問完善這一制度的重點是什麼?
張茅:近兩年來,基本藥物制度已在近6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實施地區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約30%。但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主要就是招標採購和補償機制的建立,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影響到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效果。今後要規範基本藥物招標採購、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特別是要推進包括人事分配製度、績效考核在內的綜合改革,形成落實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的長效機制。
2010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已下發有關通知,在基本藥物採購平臺建設、招標投標規範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對“量價挂鉤”等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關於補償機制,從監測督導情況看,一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雖然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但沒有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關鍵是補償不到位。沒有執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政策,就不是真正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就不能改革“以藥補醫”機制、減輕群眾用藥負擔。落實補償,是建立基層醫療衛生運行新機制的必要條件,要發揮財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通過多種渠道實現。
公立醫院改革不加快推進,群眾就難以深刻感受醫改成效
記者:“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請問這項改革有哪些亟待突破的難點?
張茅:公立醫院改革對其他改革任務有重要的制約和支撐作用,如果它不能與其他改革同步推進,群眾就難以明顯感受到醫改的整體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步伐,以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徑。
一是在試點城市開展重大體制機制改革綜合試點。要推進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要實行上下聯動,建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等。其中,要突出醫藥分開,這是緩解看病貴問題的切入點,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要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補償機制,在總額控制前提下,調整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決以藥補醫問題。
二是在全國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普遍開展預約診療、優化診療流程、普遍開展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和醫保費用即時結算等改革措施,爭取在人民群眾得實惠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促進制度創新,形成激發內在動力的長效機制。
三是以縣級醫院綜合改革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突破口。縣醫院服務的居民佔全國總人口的70%,提升其能力有利於解決廣大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同時改革的複雜性相對較低,可以為大醫院的改革作出探索。今年要以改革以藥補醫、形成維護公益性的補償機制為重點,推進縣級醫院綜合改革。
新農合籌資水平和基金監管水平要同步提高
記者:當前,群眾對門診報銷、大病報銷、異地報銷等問題反映突出,請問我國在完善醫保制度方面有哪些措施?
張茅:“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和城鄉醫療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提高醫保支付限額,建立健全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到“十二五”末,爭取把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承擔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農合方面,提高籌資水平和基金監管運行水平要同步進行:
今年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已經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提高,力爭建立動態籌資增長機制。
“十二五”末期,基本實現門診統籌全覆蓋,同時,提高對門診特殊病種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過與醫療救助制度的銜接,不斷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隨著新農合保障範圍擴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農合基金的運行和支出壓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運行特別需要高度重視,必須用新手段下大力氣實現有效監管,杜絕漏洞。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要均衡推進
記者:請問在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我國有何規劃?要注意哪些問題?
張茅:未來5年,我國要繼續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逐步擴大服務內容並確保覆蓋全民;要將干預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險因素的控制措施納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食品安全、職業衛生、精神衛生等。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視進展不平衡的問題。從監測情況看,公共衛生服務不同項目和地區之間都存在進展不平衡的問題,且差異較大。一些地區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等傳統項目基本按原有模式運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項目進展緩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開展。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關係國民長遠健康利益的一項重要制度,各級衛生部門要切實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管理和服務水平,使制度儘快惠及全體城鄉居民。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堅持“軟硬體”並重
記者:人才短缺一直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請問將如何突破這一制約?
張茅: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堅持“軟硬體”並重,特別要把培育高素質衛生人才放在優先位置。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有關文件。
“十二五”期間,要完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全科醫師制度,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學歷教育。多渠道加大對鄉村醫生的補助力度,解決鄉村醫生待遇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
此外,還要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到2015年,每個鄉鎮有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村衛生室;要建成機構設置合理、服務功能健全、人員素質較高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落實各項衛生工作任務,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記者:“十二五”規劃把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作為經濟社會主要指標,請問這個指標的重要意義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有哪些重點工作?
張茅:人均預期壽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人均預期壽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這個指標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首次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納入五年規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人均預期壽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從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入手,切實深化醫改,落實各項衛生工作任務。具體任務有三項:
一是關注重點人群。研究我國過去15年預期壽命的增量,48%歸因于5歲以下兒童包括嬰兒死亡率下降,34%歸因于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因此,由於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繼續提高婦幼保健水平、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同時,關注6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進一步提高居民的預期壽命。
二是干預重大疾病。2005年主要疾病對我國居民造成壽命損失的前五位為: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圍生期疾病。因此,針對包括這5類疾病在內的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預措施,可以比較明顯地增加壽命預期。
三是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十二五”期間,通過組織實施一系列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加強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危險因素,特別是針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的影響,採取重大干預措施,將進一步提高平均預期壽命。
在深水區謀求新突破——國務院醫改辦主任談醫改
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 江國成、楊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公佈整整兩年了。這部旨在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遠大目標的綱領性文件實施兩年來,我國醫改取得了哪些成績?下一步有哪些重要任務?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將如何取得突破?記者為此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 >>>詳細閱讀
衛生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進展和成效
根據國務院部署,2010年2月23日衛生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五部門公佈了《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確定了16個國家聯絡試點城市,各地也選擇了37個省級試點地區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啟動近一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紮實推進試點工作,形成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醫院多方努力、綜合改革和單項改革相結合的工作格局,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詳細閱讀
代表委員談公立醫院回歸之路:揮別功利恢復公益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黃小希、周婷玉)2011年3月,公立醫院踏上公益性歸途剛滿一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開始進入攻堅。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7日發佈,進一步繪製了改革試點的行進路線,細化了改革內容,“公益性”也更為突出。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