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解讀:為什麼要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
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同時,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對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特別是文化産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文化産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
第一,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就是無論從總供給還是從總需求的角度講,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産業結構、需求結構。黨的十七大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這也就是説,我們要從過去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特別是要增加第三産業的比重。文化産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生活服務,又為生産服務。因此,抓住了文化産業,就抓住了調整供給結構的突破口,就從總供給方面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
第二,有利於擴大內需。就是從總需求的角度講,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擴大居民消費,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也就是説,我們要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從目前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關繫上來看,很多産業都出現産能過剩的問題,文化産業是少數幾個總供給還遠遠不能滿足總需求的朝陽産業之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得特別突出。特別是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000美元之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而我們提供的優秀文化産品和服務相比之下還太少。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文化消費規模只有1萬億元左右,而潛在的文化消費潛力達4萬億元以上。因此,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産業,都是人民群眾生活基本實現小康之後增加消費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也就抓住了擴大消費的重要著力點。
第三,有利於增加社會就業。就是從創造就業崗位角度講,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增加就業、帶動創業。文化産業投入的是智力資源,産出的是知識産權,不需要更多廠房和土地就能夠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文化創意是推動其他相關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解決更多的人就業特別是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利於帶動其他領域、其他産業的創新發展,實現更多人就業創業。
第四,有利於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是針對落後地區來講,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中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産業與一個地區原來的工業發展水平等基礎條件關係不大,不需要相對完善的工業基礎和産業配套能力,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複雜的工藝性協作,只要引進優秀人才和資金,有好的創意,就能發展。中西部地區普遍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只要善於在市場化、産業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資源變成經濟發展優勢和現實財富,促進本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第五,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就是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角度來講,發展文化産業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而文化産業的一大特點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是受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不大的新興産業之一,最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抓住了文化産業,就抓住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實際情況看,當前我國文化産業總體發展較快,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重穩步提升,為增加社會就業、擴大內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積極貢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4年至2010年全國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為2.75%;一些省市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超過5%,已經成為當地支柱性産業。按平均增速匡算,2016年文化産業增加值佔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因此,一定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