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家和香港,我心存感激
——專訪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
新華社香港6月26日電(記者 林建楊)眼前的長者頭髮花白,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親切隨和。他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香港市民親切稱呼他“董生”,很多人知道,他是一位對香港、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懷有強烈責任感的人。
回歸15週年前夕,在位於香港中環的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裏,他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現年75歲的他,説起話來語速和緩,思路清晰,言語之間充滿著真誠與堅定。
半個多小時的採訪中,董建華説得最多的就是感謝。“我一心地感謝國家和人民,感謝香港市民,感謝那段時間裏讓我做特首。”他説,“香港的老百姓很好,他們堅信‘一國兩制’一定要成功。內地也很好,中央堅持依照基本法辦事。”
董建華于1997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當選連任第二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他因健康原因辭去行政長官職務。同年3月12日,他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2008年3月起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至今。
“一國兩制”,背靠祖國
回顧15年來香港的發展,董建華的評價是“真的非常不錯”。15年來儘管遭遇了不少挑戰,從亞洲金融危機到全球金融海嘯,從“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但香港一個一個都克服了。
董建華表示,過去15年裏,一方面背靠祖國,國家是香港發展的後盾,另一方面“一國兩制”給了香港無比的優勢,再加上香港人的勤奮,香港因此克服了種種困難,保持了繁榮穩定。
“全世界很多大城市、內地城市的領導都跟我説,香港的優勢真是讓人羨慕。”董建華説。
他表示,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必然帶動香港。與8年前相比,現在內地的經濟總量翻了一番,超過7萬億美元,10年後有望超過14萬億美元,香港參與其中,必然受惠。
另一方面,董建華説,“一國兩制”意味著“一國”之內香港還有另外一制。譬如,香港擁有獨特的法律制度,這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重要。同時,香港還能發揮這些優勢,為國家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因為這兩個最重要的理由,一個是‘一國兩制’,一個是國家做我們的後盾,香港未來一定會很好。當然,很好之餘,我希望香港繼續為國家今後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他説。
董建華表示,總結香港過去的發展經驗,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方面要著眼當下,香港市民關心什麼,特區政府應該怎樣做好。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宏觀的、長遠的看法,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麼。
“做好這些事情,就可以發揮香港最大的作用:一方面為香港自己,一方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他説。
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
回歸之初,董建華曾提出:“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他用這句淺顯易懂的話,詮釋香港與國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他説,1978年以來,香港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做出重要貢獻。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內地經濟實力大增,香港也因此受惠。“今天,香港是在一個中國的大家庭裏面,香港與內地當然命運與共。我們很高興也很驕傲,香港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董建華説,如今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越來越好。李克強副總理去年8月訪港時提出了36項政策,很多合作項目都在積極推動;還比如粵港合作,已經有了一整套理念和規劃。他説,香港也意識到,與內地融合、大家一起發展,對香港有好處。
而在回歸伊始,情況並非如此。董建華回憶説,1997年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裏,他提出粵港合作,不過當時香港社會尚未準備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開始推動起來。
至於近年來香港與內地居民在交往中出現的個別摩擦事件,董建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回應。他説,自己10歲從上海來到香港,不會廣東話,第二天就去上學了,經歷過一段非常困難的時間;17歲去英國唸書,也不會英語,文化更不同;23歲又去了美國,每去一個新的地方,自己都面對新的挑戰。
“因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我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其實,社會的進步發展,很多就是因為它吸收外來文化,經過碰撞衝擊後,促進自身的進步。”他説。
對於很特殊的個別事件,董建華表示,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唯有如此,自己才會進步,社會也才會進步。另外,大家不應誇大這些事情,無限放大,尤其是發生在中國自己家裏的事情,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感謝國家人民,感謝香港市民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是香港回歸和“一國兩制”付諸實踐的歷史親歷者和直接參與者。
1997年6月30日子夜,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香港回歸祖國,這一刻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覺得非常驕傲。而董建華接受了一個歷史重任,擔任起第一任行政長官。
“那個時候的感覺是什麼?我知道面對的挑戰,這是一個不能失敗、只能成功的任務。這個時刻是畢生不會忘記的,我也感謝國家和香港讓我擔當這個重任。”
説罷,他停頓了五六秒鐘,深情地搖了搖頭,喃喃自語:“真是不會忘記。”
另一段讓董建華一生難忘且感到痛苦的時光,則是2003年初“非典”疫情襲擊香港之時。他回憶道,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病毒,更不知道如何處理,心急如焚。後來知道怎麼處理了,但抗擊的過程仍然非常難過。
“一邊在處理,一邊人還在‘過去’。死了近三百人,真是一段難受的時光。責任重大,做得不好,很難過。”董建華説。
儘管“非典”已經過去9年多,現在回憶起來,他仍然顯得很沉重。他至今依然清晰記得2003年6月24日這個特別的日子,因為在那一天,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香港沒有SARS(“非典”)了。
董建華還表示,抗擊“非典”疫情過程難過,同時也感受到全國同胞的溫暖。在胡錦濤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過問下,內地向香港提供了急需的口罩、防護服等物資。“非典”結束後,內地向香港開放“個人遊”,香港人氣迅速提升,經濟逐漸恢復。
除了“非典”疫情,董建華擔任行政長官近8年期間,香港還遭遇過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樓市泡沫破裂等重大挑戰。面對這些困難,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他帶領香港市民共同努力、一一克服,對此,他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