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白瀛、粟靈、葉建平)成立已屆百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典雅華美。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2500公里之外的拉薩,投資逾300億元的中國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已經開工。
7500公里之外的德國魯道爾施塔特,因《忐忑》走紅的龔琳娜率領她的貴州原生態“大白嗓合唱團”,用中國民樂震撼了德國最大的民謠音樂節。
……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式,表現的是我國各族人民對豐富多彩文化生活的共同追求。文化,日益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推進文化建設,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惠及13億人民
2012年6月2日,星期六。一大早,12歲的向孝平匆匆扒了幾口飯,就和10歲的黃晴一起,奔向村裏的農家書屋。他們被管理員李飛香邀請擔任這週末的“書屋小助手”。
李飛香是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常青鄉岩門村的農家書屋管理員。位於村委會隔壁的80多平方米的農家書屋,是她努力為村民們打造的“樂園”。
賀黎是村裏生豬養殖戶,自農家書屋開辦以來,她一有空就過來看相關書籍。“現在豬要是有小病,自己按著書上説的就解決了。一年下來,可以節約8000多元醫藥費。”她説。
常青鄉文化站站長聶晶晶介紹,鄉文化站定期舉行培訓班,對李飛香等圖書管理員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使之能科學管理圖書,規範服務村民。
岩門村的“農家書屋”是農家書屋工程的一個縮影。
2007年3月,我國開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農家書屋50.5萬家,覆蓋全國84%的行政村,到2012年,農家書屋工程將基本竣工。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要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截至“十一五”末,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現數字化,年放映達800萬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83萬個服務點覆蓋9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和擴建2.67萬個,實現鄉鄉都有;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農村基層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各地也紛紛出臺新舉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網”三大文化流動服務網絡建設;河北全面完成縣級數字影院建設,全省各地規劃建設了一批集遊藝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景觀、文化廣場;陜西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村級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統籌建設項目,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惠及13億人的“文化民生”,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根本舉措,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
2011年12月22日,主旋律電影《辛亥革命》總票房突破1億,長影集團董事長劉麗娟感到格外欣慰。
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從1991年開始連續6年虧損,累計虧損3000多萬元,曾一度無片可拍。
生存壓力之下,長影踏上了探索自髮式的體制改革之路: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在全國率先實施“出資人制度”,以電影創作為龍頭,電影旅遊、電影加工和影視傳媒等多元素並舉,創作出《辛亥革命》《導火線》等一批優秀作品。目前,企業年利潤穩定在3000萬元以上,改革讓長影重新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
“與改革前比,我們更勇敢更自信。”劉麗娟説。
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産業長期依賴政府,束縛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內的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成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試點地區和單位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從此,一場影響深遠、波及整個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在中國展開。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誌,這使文化單位擺脫了傳統事業體制的束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文化産業開始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統計顯示,截至“十二五”起步之際,全國已登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4千多家,核銷事業編制18萬個以上。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領域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國有文藝院團已有1852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力推動下,近年來,我國文化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實力不斷增強,進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良性軌道。
我國國産電影年産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發展到2011年的791部;國內票房從2003年的不足10億發展到2011年的131.15億,2012年上半年已取得80.7億元;影視動畫産量從2005年的4.2萬分鐘增加到2011年超過26萬分鐘,增長4倍以上;電視劇産量幾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0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業實現總産出12698億、增加值3503億,較2009年分別增長19%、13%,其中數字出版總産出和增加值分別增長31.6%和23.7%,超過全行業增長速度,在各産業類別中位居前茅。
轉制之後,文化産業融資成為另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支持下,金融支持文化産業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通過開展銀企合作、融資擔保、上市融資等方式實現要素集聚,我國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逐步建立。
2011年,我國有7家文化企業在境內A股市場成功上市,4家文化企業借殼上市,5家文化企業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到2011年底,滬、深兩地上市文化企業超過50家;截至2012年2月底,文化企業累計發行各類債券達379.94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文化産業投資基金111只,資金總規模超過1330億元。
轉變增長方式:朝陽産業調整經濟結構
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産業專項規劃《文化産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産業振興規劃後出臺的又一重要産業振興規劃,標誌著文化産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産業。
文化産業屬於“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朝陽産業,對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成為推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各地紛紛將文化産業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推進文化與旅遊、創意、高新技術等産業的融合,實現了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山西省正在推進文物、文化、旅遊、商貿的深度融合,集中打造北部邊塞文化、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山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等,全面帶動山西文化旅遊産業上檔次上水平。
深圳市將科技、創意、商業模式等交融整合為一體,“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産業發展的基本路徑,提高了文化産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産品的附加值,騰訊、華強等一批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
安徽將文化産業作為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個新的戰略支點。兒童漫畫書《虹貓藍兔七俠傳》上市僅3個月就創造了1500萬冊的銷售量,被業界稱為“中國原創動漫走向産業化的標誌性出版物”。
湖南將文化産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産業。湖南衛視收視率長期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湖南出版成為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湖南原創動漫總産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在北京、江蘇、深圳等地,文化産業增長速度已超過經濟增速,文化産業正在成為區域經濟中新的支柱産業,使原有的經濟結構悄然發生變化。
同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網絡文化、手機電視等新興文化産業發展迅猛,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促進了文化産業結構升級,成為文化産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部分。2011年,互聯網和移動網遊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國産網絡遊戲備案585款,同比增長超過200%。
我國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9月發佈的報告,2010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達11052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75%。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
2012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做出具體部署,提出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和主要目標。
發展無止境,探索無終點。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各地各部門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讓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迎接光輝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