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9月7日電(記者 賴雨晨、文濤)日喀則是西藏主要的糧食産區,素有“後藏糧倉”的美譽。這個秋天和過往的13年一樣,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9月初,白朗縣巴扎鄉金嘎村的1918畝農田裏,畝産達到400斤以上的新品種“青稞2000”大面積成熟,藍天和群山映襯下的金色青稞穗,就如高原上的陽光一樣耀眼。
這個秋天,又和往年有些不一樣。收穫時節,空氣中瀰漫著泥土和成熟穀物的芳香,再仔細辨認一下,其中還混雜著一種陌生的氣味——柴油。白朗縣是西藏第一個農業機械化示範縣,今年秋天當地農民第一次運用大型農機收割青稞。
往年秋收,一個壯勞力一天只能收割大約一畝地,收割下的青稞還要在地裏充分晾曬,再進行脫粒。而現在,農機作業公司的駕駛員們穿著靛藍色的統一制服,開著深綠色的聯合收割機,半小時左右就能完成從收割到脫粒的全套工序。
脫好粒的青稞像一陣陣“黃金雨”,從聯合收割機中灑下,裝滿一輛輛拖拉機的車鬥,金嘎村人抬頭看著,神情迷醉。
“以前每年秋收,全村人都要下地幹活。”金嘎村村主任普瓊告訴記者,而這個秋天,在地裏彎腰勞作的人少了,帶著孩子圍著收割機看熱鬧、坐在收割過後的地裏喝甜茶的人多了,“不像過去那麼辛苦了,現在收糧食很方便,大家都很高興”。
更重要的是,農業機械化解放了生産力,不僅讓農民有了更多閒暇,也讓他們騰出手來賺取更多的收入。普瓊説:“以前我們要養耕牛、養騾子,現在有了農機,可以把更多的飼料用來養牦牛、養奶牛,可以做更多的牛奶、奶渣和酥油拿到市場上去賣。”
白朗縣縣委書記李季孝介紹,大棚蔬菜是白朗縣的特色産業,年銷售收入超過4000萬元,以往每到秋收時節,各鄉鎮都會出現青稞生産和蔬菜生産爭勞力的情況。他説:“現在用機械化收割,秋收時間能從往年的兩個半月縮短到一個月,解放出來的勞力加入蔬菜生産,元旦前我們就能收穫銷路最好的越冬菜,一個三分地的大棚就能讓農民增收1000元以上。”
收入提上去了,農民使用農機作業的成本有多高?會不會造成新的負擔?白朗縣常務副縣長郭象崢告訴記者,該縣並沒有簡單地把農機具分發到戶,而是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由農機作業公司負責農機具的組織、維修、作業和農民技術培訓。農民需要使用農機具時,通過合作社與公司溝通、下訂單、繳費。這樣一來,既不給農民增加購買和保養農機具的經濟負擔,又避免了農機具使用不足、維修不便的問題。
“整個項目由企業和政府按照2:8的比例注入資本金,其中農用機械的投資為1034萬元,包括山東省援助的價值400萬元的農機具。這些農機具都是我們根據西藏的氣候、土壤條件,專門請山東的廠家定做的。”郭象崢説。
根據日喀則地區農牧局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該地區已擁有動力機械6.19萬台、耕地機械1.26萬台、播種機械8346臺、收割機械8148臺、脫粒機械6708臺、種子加工機械182臺,全地區共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2億元。在高原農耕歷史悠久的“後藏糧倉”,農業機械耕種收割綜合作業率已達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