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活力極大釋放 供給實現歷史轉變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三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雷敏、高亢)剛剛過去的“雙11”網購節,讓眾多消費者狂歡了一把。從服裝、日用品,到電子産品、汽車……鼠標輕點,送貨到家。
對比現今繁榮的消費,很難想象在30多年前,中國人曾經歷過一段即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的歲月。憑票、排隊、缺貨,是那個年代常見的場景。
改革開放35年來,生産力和市場活力得到極大釋放,中國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躍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務供給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糧食産量增長近一倍農産品供求總體平衡
“過去買食品必須憑票,買糧用糧票、買肉用肉票、買油用油票……每次拿著票去買東西的時候,前面都排了很多人。”説起改革開放初期物質短缺的事,湖北省武漢市退休職工李玲記憶猶新。
民以食為天。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億萬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隨之迸發。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徹底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業生産持續穩步增長。我國主要農産品産量及人均佔有量大幅增加,主要農産品供求實現總體基本平衡。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糧食産量比1978年增長93.5%;棉花産量比1978年增長2.2倍。肉類産量比1979年增長6.9倍。
2011年,我國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
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産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
“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區代表黃安生這樣評價。
工業産能迅速擴張初步確立“製造大國”地位
英國“威猛”樂隊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到中國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樂隊經理人西蒙·納貝爾説:“我們當年首次訪華演出,租用了一架波音747貨機專門運載設備,連保險絲都帶上了。如今中國到處都有最好的專業設備,這當然不奇怪,世界各地的音樂會都使用中國製造的設備。”西蒙·納貝爾的經歷,反映了中國商品市場在兩個時代的天壤之別。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主體基本上是單一的公有制企業,生産能力不足,國民經濟主要由賣方市場主導,大部分商品處於短缺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多种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企業活力得到釋放,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産品産量迅猛增長。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原煤産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産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
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
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迅速成長起來。2013年大陸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達89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78家,總數位列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位。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帶動下,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第三産業迅速成長成為經濟轉型新引擎
在一、二産業大發展的同時,改革開放也推動了第三産業迅速成長,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如果要買生活用品,小區裏就有便利店,走幾分鐘還可以去沃爾瑪,逛商場可以去崇光百貨,懶得出門在網上買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貨買。”家住北京市宣武門地區的付老伯説。
老百姓購物方式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業發展的進程。改革開放以前,國營商業一統天下,網點少,貨品單一。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商品流通産業發生巨大變化,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四通八達的商品流通網絡。
改革開放35年以來,中國零售業已建立發達國家100多年發展所形成的各種業態。除大型百貨商城、商品批發市場以外,還包括以連鎖經營為基本特徵的大型超市,購物中心、便利店、專賣店、折扣店以及網上購物、電視購物、直銷等無店舖銷售方式。
零售業的變遷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産業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達到231407億元,1979年至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10.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年均實際增長9.5%,批發和零售業年均實際增長10.5%,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重要作用。
在傳統行業持續增長的同時,金融、房地産、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等新興服務業,以及信息、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第三産業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産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徵。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更需扶持和發展第三産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宋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