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實施國家科技規劃綱要 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陳至立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就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會議統一了全黨全社會的思想,進一步提高了全黨全社會對堅持自主創新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一個自主創新的熱潮正在掀起。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科技大會精神,實施好《規劃綱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新世紀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
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誌,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演進。與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相比,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並最終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發達國家正利用他們的技術優勢獲取著最大利益。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提高創新能力,就有可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否則,就將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國家發展模式的戰略抉擇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實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成為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有3個基本特徵:一是創新投入高,研究開發(R&D)經費佔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二是創新産出高;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強,對外技術依存度均在30%以下。
2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任務十分緊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新世紀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三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通過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産業競爭力,突破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制約,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為保障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服務。在涉及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全球資源利用、市場控制、貿易平衡等方面,有技術實力才能取得主動權。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和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奮發拼搏,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
全面貫徹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針
中央確定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自主創新”是十六字方針的核心,是貫穿《規劃綱要》的主線,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自主創新有豐富的內涵:一是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二是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形成新的競爭力;三是高度重視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堅持自主創新,絕不是否定、排斥引進先進技術,更不是要關起門來自己一切從頭幹起。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加快我國技術升級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可以説是捷徑。當前,主要的問題是對引進的技術要下功夫消化吸收,努力再創新,避免重復引進以及出現“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等現象。
“重點跨越”就是要緊緊把握當代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圍繞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目標,選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
“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面臨的突出問題,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為培育新型産業奠定基礎,引領未來發展,使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指導方針是事關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規劃”時,確定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八字方針,指引我國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確定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推動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在的這十六字方針,體現了新世紀新階段對科技發展的新要求,必將對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抓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
溫家寶總理指出,實施《規劃綱要》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改革的精神抓好規劃的實施。我們要認真落實溫家寶總理的指示精神,抓好規劃的實施工作。
《規劃綱要》對今後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戰略重點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11個重點領域68項優先主題,凝煉篩選出了16個重大專項,超前部署了8個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8個面向自由探索的科學前沿問題、10個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大基礎研究問題和4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要通過《規劃綱要》的實施,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一)突出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的任務,對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重點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製造業、材料、交通運輸業、信息産業與現代服務業、人口與健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等領域進行部署,著重支持四個方面的研究開發:一是攻克能源、資源、環境領域的關鍵技術,增加能源、礦産資源、水資源的供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快農業技術全面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三是攻克一批産業關鍵技術,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四是攻克一批重要的社會公益技術,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技術支撐。要加強研究開發、應用和産業化的緊密結合,採取産學研相結合的組織推進形式。
(二)大力攻克前沿技術。《規劃綱要》部署的前沿技術任務堅持了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確定在信息技術、生物和醫藥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先進能源技術、資源環境技術、海洋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現代交通技術、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航天航空技術、先進防禦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安排一批重點研究專題、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加強前沿技術的集成和創新,引領高技術産業與新興産業發展。
(三)切實加強基礎研究。《規劃綱要》從學科發展、科學前沿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四個方面對基礎研究進行了全面部署,這些任務將主要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予以實施。擴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對《規劃綱要》確定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等基礎研究任務,進行安排和落實。要突出原始創新,鼓勵科學家的自由選題研究,加大對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支持,注重對具有創新潛力的非共識項目的支持,加大培育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強度。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學科等領域,安排一批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好蛋白質、量子調控、納米、發育與生殖等4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力爭在重大科學問題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
(四)抓緊實施重大專項。重大專項是《規劃綱要》任務的重中之重。重大專項的實施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産權、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戰略性産業;突出對産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實施。
(五)建設好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也是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積累,包括建設國家研究實驗基地,建設若干大型科學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數據與信息平臺,建設自然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國家標準、計量和檢測技術體系。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要以共享機制為核心,打破條塊分割、重復分散的格局,提高使用效益。
(六)切實落實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為確保《規劃綱要》確定的指導方針、任務和目標得到落實,國務院制定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明確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實施稅收激勵政策,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折舊,儘快實現從生産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型;政策性金融機構對重大項目及産業化、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項目等提供貸款,給予重點支持,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與産業化;建立財政性資金採購自主創新産品制度,對國內開發生産的、符合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和先進技術發展方向的試製品和産品,政府進行首購;加強對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需制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案,限制進口國內已具備研究開發能力的關鍵技術,積極推進重大裝備的自主製造;創造和保護知識産權,鼓勵掌握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的自主知識産權,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鼓勵和推動我國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大保護知識産權的執法力度;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形成優秀創新人才群體和創新團隊,建立有利於激勵自主創新的人才評價和獎勵制度;加強教育與科普工作,創新培養機制,培養創新人才;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形成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加強實驗基地、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加強企業和企業化轉制科研機構自主創新基地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的統籌機制,防止重復立項和資源分散、浪費等。我們要切實落實好這些政策和保障措施。
實施《規劃綱要》要著重強調的幾個問題
(一)必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是《規劃綱要》的體制保障,而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則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是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這是在總結我國科技工作的經驗教訓,借鑒當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成功做法的基礎上,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與科技關係的一大進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利益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在技術創新中具有體制和機制的優勢,其主體作用具有客觀規律性。科學技術成果還要通過産業化和佔有市場才能體現為競爭力。目前,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如果不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它們將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國家競爭力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需要。
大力推進産學研結合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我國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還不夠完善,創新活動之間銜接和協同的困難,大大降低了創新效率。知識從科研機構、大學向企業的流動被分割體制所限制,影響了創新要素的流動集成和創新網絡整體功能的發揮。當前,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整合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要向國內企業開放。要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科研部門、高校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平臺。在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中,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科研力量大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激勵他們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活動,轉讓科研成果,參與企業技術攻關,與企業共同構建技術聯盟。
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國家要給予穩定支持。大學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要積極支持大學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領域的原始創新。要建立有效機制,促進科研院所與大學之間多種形式的聯合,促進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結合和資源集成,形成協同合作攻關的良好局面。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還要重視軍民結合體系、區域創新體系、仲介服務體系的建設等問題。
(二)切實加強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尊重科學研究規律。要深刻認識基礎研究的重要意義。基礎研究以深刻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創新人才的搖籃,是建設先進文化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研究對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礎研究是技術發明的先導,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離開了基礎研究的雄厚儲備,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新技術也不斷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有力手段。我國要在科學技術上儘快趕上發達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研究,著眼長遠,加大投入,穩定支持,超前部署。要集中力量形成若干優勢學科領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隊伍。要堅持不懈,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科研院所。
實施《規劃綱要》,既要高度重視發揮國家目標的導向作用,引導科學家圍繞國家目標進行選題;又要充分尊重科學家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為他們營造寬鬆的氛圍,讓他們張開探索的思想翅膀自由翱翔。要遵循科學研究規律,不斷破除那些違背科學研究規律、束縛創新思想的體制性障礙和其他制約因素,努力構建鼓勵創新、支持創新、保護創新的環境,保護科學家的科學敏感,鼓勵他們勇攀科學高峰。要加深對科學研究厚積薄發特點的深刻認識,克服片面追求簡單量化的科研“政績”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防止浮躁學風的蔓延,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要全面認識科學研究的社會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説,科學研究的意義遠遠超越其成果本身,對人類的文明進步産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人類的科學探索體現著人類追求真理、消除謬誤的科學精神,每一個新理論的創立,都是對舊知識和傳統觀念甚至保守勢力的強烈衝擊。哥白尼的“日心説”就不僅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重大變革,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恩格斯説,“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家百折不撓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更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1953年愛因斯坦在悼念居裏夫人時説,“在居裏夫人這樣一位巍峨的巨人已經結束了她的生命的時刻,讓我們不要僅僅回顧她的工作帶給人類的豐碩成果。領導人物的道德品質比之他們純粹的智慧結晶對於一代人以及對於歷史進程也許有更巨大的意義。而智力成果本身與人的品格的關係,也遠比通常以為的要密切得多。”愛因斯坦自己就是追求科學所需要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徵,他的研究工作是在他之後的科學家的靈感和勇氣的源泉。
(三)培養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要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必須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
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建設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培養體系,形成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機制。要加強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搭建各類創新平臺,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團隊,特別要大膽啟用年輕優秀人才。堅持自主培養和引進海外人才並重,造就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培養創新人才。完善留學人員派出制度,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選派留學人員。
完善有利於拔尖人才成長的制度和政策。要繼續深化改革,堅決破除束縛人才成長和限制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流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創新的政策措施。
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敢於創新、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創新精神,廣泛宣傳科技創新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培育創新意識,鼓勵各種創造發明、技術革新活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創新環境和社會氛圍。
實施《規劃綱要》,是全黨全社會特別是我國科技界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韌不拔、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作者:國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