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60年:農業基礎穩固發展 林牧漁業全面繁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2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四、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做出巨大貢獻

    (一)完成了向工業提供原始資金積累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為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至1979年,農業為工業建設提供的資金約為4500億元,為國家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從1980年到農業稅完全取消的2006年,雖然農業向工業提供積累的比重不斷縮小,但是農民仍然通過工農産品“剪刀差”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農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0.5%,1978年為28.1%,2008年為11.3%,而工業所佔的比重已經上升到2008年的42.9%,表明我國已從工業化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農業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進入到需要工業反哺農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服務的新階段。

    (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我國雖然農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但農業的基礎作用更加突出,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産業。農業生産不僅提供了剩餘農産品,為其他經濟活動提供了勞動力,而且由於第二、三産業中有相當部分的行業必須由農業提供原料,是其他産業發展的基礎,為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加入WTO,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絡日益緊密,近二十年來局部的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都造成了嚴重衝擊,正是由於我們有穩定的農業生産能力,農業生産沒有大起大落,才為宏觀調控和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農業發展為消除農村貧困做出重大貢獻

    舊中國農民絕大多數處在饑寒交迫的困境,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農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國仍然有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各項農業和農村改革措施的出臺,農業生産力水平大大提高,糧食産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溫飽問題,使絕大部分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一方面,農業的發展為一部分人跳出農業,從事其他致富的行業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專項扶貧開發計劃,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産條件得到改善,生産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民增收,使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2008年,按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已經下降到4007萬人。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新時期黨和政府繼續把農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我國農業又將迎來一個新發展機遇期,必將推動我國農業生産水平上一個新臺階,農業的基礎地位也會更加鞏固,農業將繼續為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産品。

    ----------------------------------------------------

    2003年以後按照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農林牧漁業總産值中包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