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壯大,科技事業穩步向前
我國的科技事業在新時代走上正軌,並不斷發展壯大。在1995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江澤民同志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這是新中國科技發展進程中的第三個里程碑。
(一)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1.基礎研究投入加大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有200億元,是1995年的11倍;而2007年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已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
為保證基礎研究水平,穩定基礎研究隊伍,我國在1986年設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支持基礎科學研究活動。20多年來,基金累計擇優資助項目10余萬項,資助經費超過200億元。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得到財政撥款53.6億元,是1986年的60多倍;面上項目單項平均資助金額達32.4萬元,重點項目單項平均資助金額達183.5萬元,均比基金成立早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國于1991年開始實施“攀登計劃”,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力度。1997年,主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支持重點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問題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設立,從1998年開始實施,十餘年間共立項458項,投入了包括500多位兩院院士的近3萬人的科技隊伍,累計投入中央財政撥款逾100億元。為支持基礎研究,1984年以來國家投資建成了218個重點實驗室。據統計,2008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籌集研究經費121億元,承擔科研項目21860項,分別是1990年的133倍和9.9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工程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重點領域成果豐碩
基礎研究工作的不斷加強,使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藥物發現、礦産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鐵基高溫超導研究系列取得重要進展、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亞洲人二倍體基因組的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二)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1.高技術産業保持較快增長
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一批高技術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撐下,我國以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保持快速增長,産業規模和出口總額均已躋身世界前列。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産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58322億元,是1998年的8.2倍,年均增長23.4%。高技術産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技術産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産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8年我國高技術産品進出口總額達7576億美元,是1986年的133倍;其中出口4156億美元,進口3419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579倍和68.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8年順差737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産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8年高技術産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9.1%,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8個百分點。
3.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國務院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産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8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5.2萬多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716.5萬人;2008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産值分別達到6.6萬億元和5.3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872倍和912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産業的重要集聚地,並將在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