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3月23日電(記者何玲玲、黃深鋼)浙江省2013年初開始新一輪鐵腕治水,並提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一年來,污染的工業企業少了,清澈的江河多了,群眾的幸福感強了,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治水:從群眾呼聲最高處改起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90多年前,魯迅筆下的江南水鄉,小夥伴們可以“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如今,對在錢塘江邊長大的杭州市民韋東英來説,幾十個儲水塑料盒盛滿了她沉重的牽掛:十多年來,她把家附近工業園區排放的水存進這些盒子裏,顏色有銹綠、猩紅、奶白、墨黑…… “不能把‘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當成茶余飯後的一個談資,一笑了之,一談了之!”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説,“必須通過治水牽一髮動全身,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轉型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2013年初,以浦陽江治理為標誌的新一輪治水行動,在浙江轟轟烈烈展開。作為“水晶之都”,浦陽江所在的金華市浦江縣水晶産量一度佔到全國總産量的80%,同時,當地一條條清流也成了“牛奶河”。如今,浦江人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取締了1.4萬家水晶加工戶,力爭讓浦江水變清。 以浦陽江治理為契機,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五水共治”,以此倒逼生産方式轉型。“五水共治”被浙江比喻為五個手指頭,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浙江省委省政府認為,群眾對污水觀感直接、深惡痛絕,治好了污水,老百姓就會把朝“下”的大拇指豎起來。 “五水共治”首先要全面推進臭河、黑河、垃圾河這三類河流的整治。除了路線圖,浙江還規劃了“五水共治”時間表:三年(2014-2016年)要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革;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 升級:治“水病”須先治“人病” “江南水鄉沒水喝,病在水裏,根在岸上。治水,先要從管人的制度抓起,從群眾生産生活方式改起。” 在部署“五水共治”初期,浙江便在全省推行“河長制”,將每一條河落實專人負責,並接受公眾監督。此外,將治水落實到市、縣、鄉、村、戶各個環節,形成了從水上到岸上,從保護到建設,從政府到百姓的一個立體化、全覆蓋、兼顧當前和未來的治理格局。 針對當地農民違建、重型污染企業排放加劇水污染的情況,杭州市江幹區展開了“治水治污+拆違減負”的“雙清”行動,轄區丁橋鎮陸續拆遷了294戶違建民居,關停和拆除211家污染企業,取而代之的是生態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江幹區委書記盛閱春説:“‘五水共治’既優環境更惠民生,是把改革藍圖由‘虛線’變‘實線’的舉措。” 在浦江縣,整治萬家小水晶的陣痛,正被群眾“再也不能躺在垃圾堆上數錢,再也不能躺在醫院裏花錢”的共識所替代。當地政府也以治水為契機,為水晶産業尋找更好的轉型升級路徑--電子商務。2013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了40億元,浦江也因此被列入浙江省“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試點縣。 “深改”:打好“加減乘除”的“組合拳” “五水共治”一年間,浙江幹部群眾正在體會到河流變清、環境變美帶來的好處,而這個省一系列轉型升級的深化改革舉措,也因治水獲得的民意支持而紮實推進。 寧波市寧海縣的“鳧溪香魚”曾是貢品,一度幾近絕跡,但58歲的村民徐新苗如今又可以不時看到香魚在波光粼粼的鳧溪中出沒,而這正是近幾年當地縣政府鐵腕關停近百家鑄鋼、造紙企業的結果。 浙江省發改委主任謝力群表示,浙江堅持以治水為突破口,打好系列“組合拳”:加快電鍍、造紙、印染、製革等高污染行業的整治提升,推進農業種養殖業集聚化、規模化經營和污染排放的集中化、無害化處理。 “童裝之都”湖州市吳興區織裏鎮,曾因産業佈局“小、散、亂”而陷入發展困局。去年以來,當地結合治水治污和小城市試點,穩步推進城鎮化改造和企業轉型,“騰籠換鳥”騰出用能空間2.04萬噸標煤,“機器換人”實現初級用工減員1600多人,“空間換地”提升低效用地1843畝,“電商換市”網上童裝銷售達到30億元。 “污染、落後工業做了減法,産業、環境做了加法,民心做了乘法,這樣的改革,民心所望。”吳興區委書記蔡旭暢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