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在亞歐大陸架起友誼和合作之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02 05:5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
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 在亞歐大陸架起友誼和合作之橋

    新華社比利時布魯日4月1日電(記者 陳贄 錢彤)國家主席習近平1日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註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指出為了把中歐關係推向前進,中歐雙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

    當地時間上午11點35分許,習近平在比利時國王菲利普陪同下步入演講大廳。在熱烈掌聲中,習近平發表演講。

    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

    習近平表示,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為了把中歐關係推向前進,中方需要加深對歐洲的了解,歐方也需要加深對中國的了解。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去和不會往哪去。我想選擇幾個最顯著的特點,談談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希望有助於大家觀察中國、研究中國、認識中國。

    第一,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了。2000多年前諸子百家的許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中國是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人干涉中國內政。

    第三,中國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後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走出了這樣一條道路,並且取得了成功。

    第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讓13億多人都過上好日子,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並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第五,中國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國家。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強調,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歐都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我們要建設和平穩定之橋,把中歐兩大力量連接起來,促進全人類走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

    我們要建設增長繁榮之橋,把中歐兩大市場連接起來,使中國和歐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雙引擎。

    我們要建設改革進步之橋,把中歐兩大改革進程連接起來,尊重雙方的改革道路,借鑒雙方的改革經驗,以自身改革帶動世界發展進步。

    我們要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習近平肯定歐洲學院重視中國,致力於歐中關係研究,希望中歐學生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進中國和歐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鬥,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

    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這是在發表演講前,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和王后瑪蒂爾德的陪同下在會場就坐。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彭麗媛、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陪同出席。

    比利時王后瑪蒂爾德和首相迪呂波、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以及歐洲學院師生代表、比利時各界友好人士、各國駐比利時和歐盟使節等出席。

責任編輯: 周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