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日經歷三次黑夜,雷鳴電閃,大雨傾盆。”“一場大風加冰雹,讓南沙區大崗鎮滿目瘡痍,大樹橫七豎八倒在地上,冰雹大小猶如雞蛋。”近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網友在微博上直播當地的強對流天氣。3月28日至31日,江南、華南地區先後經歷今年首場大範圍強對流天氣。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如此之強的對流性天氣?這次過程有何特點?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告訴記者,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分為兩個階段,3月28日傍晚到夜間是我國今年首次大範圍的強對流天氣過程,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第二階段主要出現在華南。中央氣象臺同時啟動了強對流預警與暴雨預警。 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最大特點就是大範圍的暴雨強對流天氣與風雹強對流天氣同時“登場”,且強度都很強,這在往年並不多見。張濤舉例説,比如在廣東,有大約7.7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出現了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在如此大面積的暴雨之中,又有大範圍的大風冰雹“匿身”其中,這種情形在全年任何時段都不多見。 一般來説,大範圍風雹類強對流天氣出現的大氣環境要求下層較暖濕而中上層較幹冷,並且高空風大,這種情況春季和初夏比較容易出現;而大範圍暴雨最多發的時段是盛夏時節,比如梅雨期間的江淮,此時大氣環境最主要的特點是整層都比較暖濕,且高空風比較小,因此儘管局部地區同現風雨雹並不鮮見,但大範圍的風雹和大範圍暴雨同時出現的情況並不多見。 張濤解釋説,之所以兩類強對流天氣同時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形成兩種天氣的條件達成了“完美的結合”。 暴雨強對流形成的主要條件是需要大量水汽的持續輸送。“簡單來説就是存在大量水汽的‘匯’。”張濤指著天氣圖説,像3月30日晚上8點,南海北部低空風速較大,達到了16米每秒,接近7級風,將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到了北邊風力減小,水汽匯聚被抬升凝結而成雲致雨,這種水汽輸送只要穩定維持就可造成華南地區大範圍的暴雨産生。與此同時,這種來自南方的輸送不僅提供水汽,而且有利於低層大氣增暖。而4000米以上的中高空大氣卻比較幹冷,並且風速很大,於是形成上冷下暖的極不穩定大氣環境,非常有利於産生雷暴大風和冰雹天氣。 同時張濤表示,雖然無法將單一的天氣事件與氣候變暖之間建立必然聯絡,但從當前的統計和理論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會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概率。公眾今後關注天氣變化,提升氣象災害的防範意識和能力是十分有意義的。(記者 賈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