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的重要奮鬥目標之一。目前,全國上下已經行動起來,各省市都已經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旨在促進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政策。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多方通力合作,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倫理建設等多種途徑共同促進。其中包括法治建設在內的制度創新是最重要的基礎。
一、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經濟學原理與倫理道德
經濟學研究表明,所謂資源節約有兩個層次的內涵。一是指使用價值層次的節約。二是指價值層次的節約。在使用價值層次,節約的內涵是提高物質的利用效率,實現單位效用産出的使用價值消耗最小化。在價值層次上,節約的內涵是在一定制定規則下,實現單位效用産出的價值投入最小化。對於價值節約而言,使用價值是否節約並不重要。
在價值層次上的使用價值節約主要取決人們的文化倫理判斷。水資源和能源都很短缺,有人在家裏洗一次澡只用50升溫水,而在賓館裏洗一次澡用掉800升熱水。他關心的只是在家洗澡要自己支付水費和電費,想節約的是自己錢包中的貨幣,而不是水和能源的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和價值並不是對稱的。賓館沒有對洗澡用水按量計價,消費者是否節約用熱水完全取決於他的道德倫理水平。浪費了熱水損人不利己,道德高尚的人不會這麼做。但這麼做的人也不會因為浪費了熱水必須多支付住賓館的費用。
環境保護也是一樣。環境作為一種使用價值,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産提供了條件。當使用環境或污染環境必須支付成本時,使用者會計算並比較使用環境或污染環境支付的價值與獲得的效用。如果不污染環境可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效用收益率,他便會不污染環境。而如果污染環境可以為其帶來更多效用收益率,他會選擇污染環境。如果一個人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意識到污染環境給其他人帶來了健康損失,他便會約束自己少污染環境,或對環境進行保護,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道德的約束力是很有限的。
按照經濟學原理,節約資源必須在價值層次上採取措施才會收到理想效果,用使用價值的效率來管理資源利用效率是沒有意義的。倘若汽油是免費的,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強制手段,也無論如何進行節油的倫理道德教育,都不會收到好的節油效果。只有當汽油的價格足夠高時,人們才會自願使用小排量的節油汽車。
二、制度創新與法制建設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基石
既然道德和行政手段都不能理想地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標,那就必須尋求更為有效的途徑。實踐表明,制度創新和法治建設是最有效的途徑。價格是一種制度,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等價交換制度的産物。當一種資源稀缺時,其市場價格必然會上升,這將會改變使用者的價值投入與效用産出比。由於資源作為使用價值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其市場價值提高了,為了節約價值,使用者會節約使用價值,這便達到了節約資源的目的。但是市場價格機制不是萬能的。如果一種資源對所有人的生存質量都同等重要,而每個人擁有的財富卻是不均等的,價格上升將會使得窮人失去使用這種資源的能力,從而降低其生存質量,而富人則可以依舊消費這種資源而不會降低其生存質量。這就會産生社會利益摩擦,也産生了不公平。於是,我們需要對市場價格制度進行創新,實行一種帶有配給性質的複合價格制度,規定每個人的基準消費量,超出這個基準則可以由市場調節。梯級水價、梯級電價就是這樣的制度。
推進資源節約制度創新的另一個途徑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因為資源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都由政府直接進行價格管理成本極高。而且政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的信息管理好每一種資源的價格。環境是一種私人無法控制他人使用的大眾公共物品,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其他人因獲得私利而污染環境。環境污染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所有污染都是因為消耗資源排放廢棄物而引起的。如果少消耗資源,則必然少排放廢棄物。從這個角度來説,如果對排放廢棄物施以高成本限制,則必然從“出口”方面增加資源消耗的成本,逼迫那些理性經濟人為了降低廢棄物排放的價值投入而節約資源消耗並循環利用其産生的廢棄物,不管這些資源是否需要支付價值購買。因此,通過制定廢棄物排放高收費的法律制度,可以起到既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的雙重效果。這種制度也避免了直接提高資源價格招致的社會不滿,同時,又使得多消費資源的人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對於理性經濟人來説,他們就會在廢棄物循環利用而花費的凈成本和排放廢棄物而支付環境使用成本之間進行對比,如果環境使用成本更高,他們就會選擇通過節約資源消費和循環利用廢棄物的方式,節約資源和環境的使用。
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了排放或填埋廢棄物的收稅或收費制度。在丹麥,填埋一噸固體廢棄物要交納67美元的垃圾填埋稅。因此,企業千方百計地避免産生廢棄物。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市,從1992年起,雖然使用新鮮水的價格沒有提高,但把污水排放費提高了10倍,這一制度使得新鮮水的消費量下降了40%。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護了環境。
三、制度創新是解決制度性浪費的最好辦法
人類的經濟活動就是資源消耗活動,即使是知識經濟也是一樣,不同的只是資源消耗強度的大小。人類的經濟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的。在很多情況下制度不合理和制度執行不到位導致的資源浪費程度,比人們日常生活導致的浪費要高得多。因此,作為政府,首先要在防止制度性浪費上做文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05年深圳在28秒的爆炸聲中,炸毀了違章建設的十幾棟剛剛使用了10年的十五層高的住宅大樓,價值數億元的資源就這樣瞬間變成了廢墟。這遠比一個企業因技術水平不高而造成的浪費要嚴重得多。這需要多少個家庭在多長時間內才能通過節約消費而補償回來呢?為什麼這麼多違章建築能夠建成並使用了十幾年呢?肯定是制度不完善或存在漏洞。同樣,很多地區,例如淮河流域,因為經濟基礎薄弱,融資制度和産業進入制度不完善,不能實現資本和産業集聚,發展經濟採取了大量使用低技術水平的污染型中小企業分散佈局的模式,結果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
近幾年來,國家對各地區採取了污染總量控制制度,每個地區可以排放的污染總量被限定在一個數量之內,如何在這個污染排放數量之內使經濟增長達到最高程度,就成為各級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採取了通過融資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用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在一定空間集聚,組成循環經濟聯合體,替代大量分散佈局的落後小企業的新型工業化模式,實現了規模經濟、産業集聚、循環經濟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在包頭市轄區內的黃河段沿岸很多小型污染性企業被關閉,代之而起的是在包頭的工業區、鄂爾多斯轄區內建立了一批技術先進、用循環經濟模式連接起來的大型工業企業。這使得經濟總量大幅度上升,而排放的污染總量大幅度下降,解決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黃河在進入內蒙古時的五類水,在出內蒙古時變成了三類水。包頭市的大氣質量達到2級和好于2級的天數由過去的一年50天左右,上升到250天以上。可見,通過制度創新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遠遠比針對具體的使用價值進行節約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齊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