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熟練勞動者的社會供給當前存在比較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其背後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大學擴招,職業學校生源和投入越來越少,技能勞動者的有效供給也越來越少;二是大學生不願從基層做起,更不願意回過頭來選擇一線員工的職業生涯;三是高技能熟練勞動者市場開放度不夠;四是多數企業不再開辦內部技校,少了一條曾經有過積極貢獻的高技能熟練工培養渠道
要解決“技工荒”問題,我們必須做好長期的準備,同時必須切實提升職業技能學校及其畢業生的社會地位。比如教育資源要向職業技能學校傾向,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技能培訓裝備水平,提高師資的水平和待遇。對進入職業技能學校的學生實行學費免除,並提供能夠保障生活學習的助學金。對畢業于職業技能學校,並已取得一定工作經歷的技能人員,實行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的免考制度或特別考試製度等
解決技工荒,還要鼓勵、支持企業開辦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併為社會提供服務。企業辦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由於貼近實際需要,具有專業學校無法替代的優點,而且在實訓方面更加領先於專業學校。當前從高校到職業技能學校,普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結構性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的實際需要距離較大。為了彌補這一差距,必須動員企業力量,特別是鼓勵、支持中大型企業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構築社會大培訓的格局
最近兩年,上海以及整個長三角地區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工供給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其實不僅在製造業領域,就是在服務業領域,也同樣面臨高素質一線員工供給不足的矛盾,如上海很多企業就已經遇到了招聘不到合格推銷員、營業員、服務員等高技能熟練工的難題。
這一現象的突現,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從高技能熟練勞動者的社會需求看,上海以及長三角地區目前已進入以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導向的結構升級階段,因此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多集中于知識技能型員工,包括研發人才、工程師人才、技能人才、營銷人才。在以傳統産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如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對勞動力投入的技能要求比較低,如紡織服裝業,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經過簡單的、短暫的訓練就可以上崗。但現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勞動力有較高的技能要求,只有經過知識、技能訓練,並且達到一定熟練程度的勞動者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受到企業歡迎。而能夠滿足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求的高技能熟練勞動者的供給必然是有限的,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時候,高技能熟練勞動者的供給不足,或者説儲備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從高技能熟練勞動者的社會供給看,當前存在比較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而且供給不足的背後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不是短期就能解決或者明顯緩和的。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大學擴招,應屆畢業生多數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導致職業學校生源和投入越來越少,技能勞動者的有效供給也越來越少;二是從家庭到大學生本人,都認為讀了大學,就要“學而優則仕”,不願從基層做起,更不願意回過頭來選擇一線員工的職業生涯;三是高技能熟練勞動者市場開放度不夠,職業學校招收外地生源受到限制,企業招收外地技工同工不同酬,而且待遇差別很大;四是多數企業不再開辦內部技校,少了一條曾經有過積極貢獻的高技能熟練工培養渠道。
要解決“技工荒”問題,我們必須做好長期的準備,同時必須採取有力措施積極緩解高技能熟練勞動者供給不足的矛盾。當前核心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採取措施、創新突破:
第一,切實提升職業技能學校及其畢業生的社會地位。社會地位不僅要體現在社會輿論方面,還要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政策方面。一是教育資源要向職業技能學校傾向,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技能培訓裝備水平,提高師資的水平和待遇。二是對進入職業技能學校的學生實行學費免除,並提供能夠保障生活學習的助學金。這項政策以前就有,現在應該予以恢復。三是對畢業于職業技能學校,並已取得一定工作經歷的技能人員,實行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的免考制度或特別考試製度,降低他們進入正規大學的門坎。這樣做可以鼓勵優秀的高中生選擇職業技能學校,然後在取得一定工作經驗後再進行新的人生選擇。在德國和日本,不少中學生往往先根據就業機會選擇職業技能學校,掌握一項技能,早一點謀得一份職業,並有一份收入,然後再根據工作需要或相對成熟的個人職業生涯設計選擇是否進入大學深造。這些國家進入大學就學的門坎很低。
第二,支持有條件的職業技能學校招收優秀的外地農村學生。昆山為了確保當地企業招聘到技能員工,一方面積極發展職業技能教育,一方面根據本地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實際,鼓勵職業技能學校從江西、安徽、四川等地招收優秀高中生,併為這些學生落實昆山戶籍。我們要清楚地看到,上海還有長三角地區已經進入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的階段,所以必須立足長遠,從內地輸入一批高素質的後備勞動力。但對這批輸入的勞動力,不能像對待農民工那樣放任自流,必須提供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滿足當前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對高技能熟練工的需要。對上海,目前需要對戶籍有一個嚴格的控制,但在居住證政策方面應該對職業技能學校招收外地學生有所支持。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上海的工業曾經佔據全國半壁江山,其中非常值得驕傲的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高級技工隊伍,其中很多高級技工就出生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第三,鼓勵、支持企業開辦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併為社會提供服務。以前上海很多大中型國有企業都辦有技術學校,並都具有授予中專學歷的資格。後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多數企業技術學校關停並轉,目前已經所剩無幾。企業辦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由於貼近實際需要,具有專業學校無法替代的優點,而且在實訓方面更加領先於專業學校。當前從高校到職業技能學校,普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結構性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的實際需要距離較大。為了彌補這一差距,必須動員企業力量,特別是鼓勵、支持中大型企業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構築社會大培訓的格局。為此需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一是在公共教育資源配置中,要充分考慮企業辦的職業培訓中心。比如可以新建一些公共培訓設施,或者把一些剩餘、閒置的教育設施進行改造後無償提供給職業培訓中心使用,降低他們的開辦成本。最近張江高科技園區正在積極創辦“張江創新學院”。這是一所著重于職業培訓的新型學院,由園區提供基本設施、設備,園區內的研發機構、企業培訓中心成為學院的重要師資力量。二是對企業辦的職業培訓中心,授予學歷教育資格。也就是這些職業培訓機構可以直接招收中學畢業生,經過三到四年的學習訓練,畢業後同樣可以取得被認可的中專或大專文化學歷。對企業辦職業培訓中心是否授予學歷教育資格,應該著重考察企業本身的實力和規模,而不能用考核正規學校的一套傳統辦法。三是通過專項補貼鼓勵企業辦的職業培訓中心更多地為社會提供培訓服務。如招收學員,可以得到政府方面的學員學費補貼、生活費補貼、培訓設備補貼等。(上海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