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社科院人口所蔡昉:就業難題關鍵在結構不在總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27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産生失業各種原因中國都佔全 勞動力優勢沒發揮是資源浪費

    日前,勞動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稱,中國的就業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引起此間輿論的爭議。為此,記者就這一問題獨家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

    中國就業難原因最複雜

    問:有人説,中國目前的就業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您是否認可這種觀點?

    蔡昉:應該是這樣的。實際上,失業現象、就業問題是在任何國家都存在的,並不是説哪個國家人口多、勞動力多就有這個問題,任何國家都有。在市場經濟國家、從計劃到市場轉軌過程中的國家以及市場發育不完善、發展水平也不高的發展中國家,各自産生失業的原因是不盡相同的,解決就業的政策方案也千差萬別。而中國恰恰是把産生失業的各種原因都佔了。

    首先,有宏觀經濟的週期現象影響。這個在市場經濟國家、發達國家是比較典型、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時候,宏觀經濟不景氣,內需不足,勞動力大量下崗、失業,這是和宏觀經濟週期相關的。

    其次,市場發育還不夠。因為我們過去是中央計劃來配置勞動力資源,現在轉到由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我們過去説打破“大鍋飯”,實際上就是要用新的市場機制來配置勞動就業。轉軌中的國家,比如前蘇聯、東歐這些國家在轉軌過程中,計劃不起作用了,市場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造成失業。中國目前也是這樣。另外,發展中國家,資源不足,市場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財源相對是有限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特點中國也有。

    總之,別人有的問題我們都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就業問題是複雜的。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二元經濟結構,既有城市的就業問題,還有大批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尚未轉移出來的問題,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特點,二元經濟結構也是中國的一種典型現象。

    總量不是就業主要矛盾

    問:中國目前的就業問題可以分為總量問題和結構性問題,哪一個是目前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蔡昉:我認為結構問題是主要的。因為事實上,總量問題在任何國家都不是問題,因為你沒有什麼道理説這一個國家一定要有一批閒置出來的勞動力。人們談到就業的總量問題時有一個常説的原因,即一個國家勞動力非常豐富,與勞動力相匹配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則相對稀缺。事實上,每個國家的産業結構、佈局,使用什麼樣的技術進行生産,都是不同的。如果勞動力豐富、資本相對稀缺的話,相應的産業結構就應該逐步形成一個以最大化吸收勞動力的産業為主的發展格局,就是我們常説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就像我國改革以來的情形。

    技術進步、生産率提高並不一定意味著使用勞動越來越少,使用機器越來越多,而是什麼能夠提高生産率,什麼就是好的技術進步。而什麼能夠提高生産率呢?就是使用最豐富且最廉價的資源,這樣的技術就是有效率的,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而不僅僅是勞動生産率。現在人們衡量技術進步、衡量效率用的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生産率,而不一定非得是勞動生産率。講生産率的時候,要把所擁有的資源都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沒有浪費。從這個角度來説,勞動力總量問題其實從來都不是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

    勞動力增長率下降

    問:那麼,即便不是主要原因,我國就業到底存不存在總量問題?

    蔡昉:假如説我們在一定的階段中,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力供給確實特別大,而我們的資本積累,或者説配置這些勞動力的市場發育還有一個過程的話,那麼可以説在那個階段上,我們還確實有點總量問題。即便如此,它可能也僅僅是一個階段,最終的均衡要超越這個總量問題,不會長期存在。

    另外,我們現在實際上已經不存在有總量問題的條件。首先,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全世界最高的,按照調整過的口徑,改革開放期間,差不多是10%的GDP年平均增長率,這個增長目前幾乎沒有哪個國家達到。經濟增長就應該帶動就業,本來就不存在問題。我們設想如果有10%的勞動力增長率,那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如果要進行産業結構、技術結構調整,完全可以把就業增長得快一點,與GDP的增長速度同步或者更快。這是又一個理由,就是説我們不具備總量上出現問題的條件。

    還有,如果説過去我們的勞動力增長非常快,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非常高,實際上我們已經開始經歷勞動力總量增長速度放緩的階段了,從目前情況看,每一年都在減緩,而且減速在加快,並不是説它不增長了,而是説增長率大大下降。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甚至一些普通中等城市、小城市,也都出現了勞動力不足,就顯示總量問題不是主要矛盾。我們應該看到,在出現了一些勞動力普遍短缺現象的同時,我們還有下崗失業沒有實現再就業的勞動力、有願望但尚未轉移出來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學生畢業還有就業困難。勞動力短缺和就業困難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是匹配的問題。沒有好的匹配,它是什麼矛盾呢?顯然,不是總量矛盾而是結構矛盾。

    勞動力充足是人口紅利

    問:就業結構的問題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蔡昉:不能充分就業,造成人力資源損失,人力資源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在,沒有把它加以充分的利用,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改革開放期間,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有各種各樣因素,有改革的效應、有對外開放的效應、有貿易發展提供充分市場的效應。還有一條,就是勞動力充足,整個人口結構年齡,正好是勞動力比例最高的時候,用人口學的指標,就是勞動力人口占整個人口比例最高的時候。勞動力人口比例高,就帶來以下效應,一個就是勞動力供給充足,經濟增長不會因為勞動力供給而受到制約,同時,勞動力供給充足意味著勞動力便宜,這樣可以發揮勞動力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比較高,説明這個人口結構是生産性的,而不是消費性的,整個人口負擔是輕的,那麼生産過程中的剩餘就可以積累,好的人口結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實現很高的積累率。

    有勞動力充足的供給,積累率又高,就意味著在資本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還能夠實現相對高的積累水平,可以保障我們的投資需求。所以從好的年齡結構來看,我們獲得了這個優越的條件——人口紅利。如果有很多人失業,意味著沒有把可以得到的紅利充分加以利用,而且如果以後總量問題不存在的時候,結構性問題卻沒有解決,就意味著放棄人口紅利,放棄自己的經濟增長源泉,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當然,隨著資源稟賦結構發生變化,我們也要轉變經濟增長所依賴的比較優勢,更需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熊  建)

 
 
 相關鏈結
· 華建敏強調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
· 勞動保障部: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32萬人
· 趙白鴿:中國將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變
· 中國將從單一的人口控制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型
· 出生性別比失衡挑戰我國人口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