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把脈大學生就業難背後的病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尷尬?——代表委員把脈大學生就業難背後的病症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王宇、令偉家、朱薇)2007年全國報考研究生人數並沒有像過去幾年大幅度增長。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四年級學生這樣解釋這一現象:就算是研究生畢業,也一樣不好找工作。所以,還不如不考研。

    如今,大學生就業已與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民工就業成為我國三大就業問題。在經濟增長連續4年超過10%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一些家庭花幾萬、十幾萬元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為何在就業路上還不如一些技校畢業生吃香?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畢業即失業是最大的浪費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國政協委員陳萬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對於農村大學生來説,這一後果尤其嚴重。許多農村來的大學生,是把“上大學進而在城裏找個好工作”作為自己唯一的人生選擇。

    “在西部的一些農村地區,培養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不能説傾家蕩産,至少會把不少家庭釘在貧困線上。”在教育戰線工作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劉中慧説,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是城鄉家庭和社會資金的巨大浪費。對大學生個人來説,不僅有長達十幾甚至二十幾年的人生時間投入,而且還有家庭鉅額的經濟負擔;對社會來説,教育投資是政府財政支出中很重要的一筆,如果一個大學生在接受教育後找不到工作,這意味著國家對他的教育投入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2006年7月,由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關部門完成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的人數僅為49·81%,不到畢業生總數的一半。

    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解析

    學科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全國人大代表任正隆認為,我國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但我國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已嚴重滯後於培養目標的調整,使許多高校畢業生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他認為,有些大學生眼高手低,競爭力薄弱也是就業不理想的一個原因。

    有專家指出,我國的産業結構雖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呈現出産業集中度低、産品結構落後、地域佈局不合理、技術水平低等特徵。現行較為落後的産業結構難以承受由於高考擴招、留學人員大量回歸等帶來的勞動力結構猛然升級而形成的短期壓力。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文化教育相比往往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滯後或超前,這種結構性失業的結果就是一定程度的高學歷人群失業。

    劉中慧代表認為,不考慮中國國情的高校過度擴招是大學生難就業的又一原因。2006年高校畢業生為413萬,比2005年增加了75萬,增長率為22%,而全國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卻在持續下降。

    代表委員給大學生就業難開藥方

    劉中慧代表認為,在不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國家的高校擴招速度應適當減緩,以緩解就業壓力。同時,因為服務業是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産業,她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不但對大學生就業,而且全社會就業都有幫助。

    “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不能只從外部環境找原因。”任正隆代表説,現在大學生競爭能力太弱,而且,在就業當中還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心態,就業思路應該轉變。

    陳萬志委員説,目前這樣一種結構性失業現象從短期內難以解決,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從鼓勵大學生創業上做文章。學校應培育一種勇於創業的學生成長氛圍;對大學生勇於自主創業的,國家應提供金融、信貸等方面的支持。

 
 
 相關鏈結
· 大連投入5300萬建設就業服務中心助推大學生就業
· 勞動保障部採取八項措施促大學生就業
· 採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