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程義峰)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説,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暴力文化也在發展,它對社會風氣具有不良影響,尤其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有毒害作用。
“首先是影視中的暴力,”彭富春説,“當前我國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沒有作明確的分類,也沒有因為其中有暴力內容而限制兒童觀看。電影、電視中打打殺殺、血肉橫飛的場面早已司空見慣。甚至一些異常逼真、有著殘忍殺人過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為賣點向青少年推銷。一些犯罪紀實電視劇更是以活靈活現的鏡頭復述著罪犯的心理動機、實施暴力前的技術分析和施暴動作過程。”
“其次是網絡中的暴力。據統計,在因特網上流動的非教育信息就有70%涉及到暴力;當前流行的絕大多數電子遊戲有暴力成份。青少年在遊戲中扮演著施暴者的角色,讓自我在虛擬世界中體驗著真實的屠殺快感。這種通過角色扮演親身參與暴力的遊戲,可能使青少年相信‘武力解決問題'的‘暴力'思想,並會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地實現,成為犯罪事實。”
彭富春擔憂地説,目前文學作品與日常語言中的暴力也應該引起注意。一些文學作品和報刊雜誌中的文章存在大量的暴力情節描寫,即使是一些名著也包含著相當多的“暴力”情節。這些作品中的“大俠”、“英雄”常常偏偏有著“動輒殺人”的“鮮明性格”。但不少孩子卻將這些“大俠”、“英雄”作為自己的偶像。種種暴力語言和文字還遍及日常的對話、電話、網上聊天等。有的商品也寫上了暴力文字和符號。
彭富春説,我國可以考慮以立法形式限制暴力文化的擴張。完全禁止暴力文化是不可能的,通過一般的輿論也解決不了暴力文化的傳播問題。因此,必須採用立法確定一切文化産品和與文化相關的産品所含暴力內容的限度以及它們傳播的方式和範圍。還要營造家庭、學校、社會良好環境,如今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懂得對人、對社會要充滿愛心。
“對於青少年暴力行為,尤其是輕微暴力,在早期就要採取特殊措施,及時處理、控制,切斷暴力源。無論學校,還是社會,都應該建立一些專門的心理教育機構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對於有效抑制甚至消除青少年的暴力十分重要。”彭富春最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