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暢談“又好又快”:自主創新 産業升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

    ■張濤委員:解決好科技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問題,十分緊迫

    ■俞國生代表:加大對創新領軍人才的收入分配和獎酬力度

    ■陳虹代表:將自主品牌建設和新能源汽車産業化,作為創新能力提升的兩個主要著力點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優化産業結構。並指出,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代表、委員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與思考,針對“産業升級”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了建議。

    産業升級靠什麼來實現

    “只有自主創新,才可能改變我們在國際産業中的位次,才能真正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來自上海大型國企的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艾寶俊、上海儀電控股(集團)董事長張林儉、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副董事長陳虹、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總裁范秉勳等,共同表達了這個觀點。

    這是來自於實踐的體會。去年,上海的自主創新重大項目産業化已申請發明專利204項,成功佔領了相關産業的科技制高點,推動上海製造業逐步向産業鏈高增值區挺進。“上汽”更嘗到“甜頭”。陳虹代表明確提出,要將自主品牌建設和新能源汽車産業化作為創新能力提升的兩個主要著力點,走一條“差異化發展道路”,從較高起點出發,結合國內低成本優勢,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企業界講“實效”,科學界則重“長遠”,但都殊途同歸。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鄭蘭蓀委員説,“自主創新是産業結構升級最有力的支撐。”他認為,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不能完全依靠外國,更多要靠自己實現自主創新,否則將受制於人。

    安徽、江西的一些代表認為,東部産業轉移為西部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在承接東部西遷的傳統産業和中低級産業時,西部要防止“污染轉移”和“能耗大戶轉移”,實現科學發展。中西部地區也要注重以自主創新促産業升級。

    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和國企工程技術工作的張濤委員坦言,雖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早已成為共識,但科學技術如果游離于經濟活動之外,就不能發揮“第一生産力”的作用。

    有資料顯示,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大多數沒有實際價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如果脫離經濟主戰場,科技體制改革只在科研單位中進行,自然不能真正解決科技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問題。

    對此,俞國生代表開出了幾個“方子”:一是要通過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推進産學研聯盟的深化;二是要積極鼓勵創新,保障政策到位,優化政府科技投入結構,切實保障重大專項的實施;三是要加快建立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制度,加大對創新領軍人才科技人員的收入分配和獎酬力度,特別是完善企業對技術、管理骨幹進行期股、期權激勵的實施、登記等辦法。

    “主體”為什麼難“主動”?

    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但現實是: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分析這種現象認為,制約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瓶頸之一就是企業規模不夠、財力不足。他介紹,6萬多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世界80%的技術轉讓,而在我國,這樣的公司少亦又少。

    劉友梅委員提供了一些情況:國外的一些跨國公司,10年以後的産品由大學做前期的基礎研究,5年後的産品由公司的研究院做産品研製,一年後的産品在工廠裏生産,分工十分明確。而我國如何呢?中科院院士王恩多代表直言: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的重視與投入並不夠。要知道,“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核心”。

    很多代表委員呼籲:我國亟待以産業為核心做大做強一批大的跨國企業,培養自主創新和産業結構升級的主體。“要把數量眾多、散養的‘羊’培養成有作戰能力的‘狼’,讓它們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劉友梅委員打了個比喻。

    數字中國

    2006年

    大型油氣田和煤層氣開發、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16個重大專項陸續啟動。高性能超級計算機、超級優質雜交水稻、第三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等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2007年

    今年將繼續完善自主創新激勵機制,落實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採購制度。

 
 
 相關鏈結
· 代表委員議政錄:農村有“新房沒新村”現象突出
· 代表委員議政錄:國家應支持開發利用野生稻資源
· 代表委員熱點話題:堅定走和諧發展的道路
· 全國政協委員彭磷基:快給個人信息撐起"保護傘"
· 代表委員: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
· 代表委員談"又好又快":讓經濟發展與就業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