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陳清泰(代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
早在1995年中央就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多年來不斷重復的一種情景是,全國各地在增長速度、投資規模、進出口總額等“量”的擴張方面總是以較大的比例超目標增長;而在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直至體制改革等改善經濟質量方面的目標,很多卻沒有實現。
一個總的判斷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觀;經濟增長有巨大潛力,但增長機制卻存在缺欠。講兩點意見:
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消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性障礙。
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把經濟管理職能的重點轉向創造和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改革政績考核的方法和指標體系。改變主要靠從上至下考核的辦法。
科學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與財權。建議進一步完善財權與事權相對稱的體制,削弱基層政府為獲得必要的財政收入不顧一切地追求GDP的動機。
改進宏觀調控方式,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議真正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政府通過發佈信息,設立水平越來越高的能耗、環保、安全、衛生等技術法規和市場準入門檻,促進結構優化和産業升級。
二、創造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環境。
當前,政府應把握時機、控制力度,加快培育和建設生産要素市場,逐步放開對土地、水、成品油、礦産品等生産要素和稀缺資源價格的實際控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價格形成機制。
發揮約束性指標的約束作用
馬培華(代表民建中央)
2006年,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批准的“十一五”規劃首度提出社會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其中一項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一舉措被讚譽為政府工作思路創新和轉變的一大亮點。
過去的一年,政府工作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令人振奮。但國家的環保形勢卻讓我們的心裏沉甸甸的。我們認為,既然明確了環境保護、降低污染物排放是“約束性”指標,理應切實起到約束作用。為此,我們建議:
首先,擺正“約束性”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處理好“約束性”指標同其他指標的關係。當經濟增長與環境制約這對矛盾發生衝突的時候,應當採取“環境保護優先”的政策。
第二,要把包括環境保護在內的一切“約束性”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黨政主要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建立目標責任追究和問責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
第三,要儘快落實“十一五”環保規劃及其相配套的單項規劃,儘早組織實施包括污染治理、環保能力建設等投資規劃並確保資金到位,及早發揮效益。
第四,胡錦濤總書記要求環保部門“要盡職盡責”,溫家寶總理也要求環保部門“要像鋼鐵一樣硬,而不能像豆腐一樣軟”。要從源頭上解決好環保問題,除了從法律上給予保障,還應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破除地方和部門分割,建議設置“環境部”,並實行環保管理體制的“有限垂直”領導。
發揮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
鄔賀銓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指出“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絡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並提出“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並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在這一體系中關鍵是各方面的結合與互動,其中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尤為重要。
根據WTO《補貼與反補貼協定》,各國可以對公司的研究活動或對高校、研究機構與公司簽約的研究活動提供財政支持,只要這種資助不超過規定的比例就可以。在2003年我國的全社會科技投入中,政府佔30%,企業佔70%,看來在科技投入上我國企業的主體位置更突出。但我國目前處在工業化中期,如果回溯到美國工業化中期的20世紀60年代,全社會科研經費中政府投入與企業投入之比是65:35。在2000年美國政府的科技經費中還有33%投向企業,而我國是10%。顯然無論從WTO的規則還是與發達國家的比較上看,我國政府科技經費對企業創新的支持遠未到位。
除了通過財政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外,政府在資源和市場配置上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國廣大的市場應該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戰略資源,我們要像珍惜自然資源一樣重視和用好市場資源。
一些國家的政府很注意營造産學研用合作的環境,通過公共財政科技項目的申請條件和稅收優惠等措施來引導。政府主導作用的效果需要通過企業的主體作用才能體現,關鍵是建立有利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亟待解決
張化本(代表九三學社中央)
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自主創新隊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軍,在創新數量和效率上明顯優於大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生力軍作用,對於我國實施科技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瓶頸問題關乎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成敗,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建議:
1.完善我國科技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一是放寬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標準。二是加快産權交易市場建設。儘快制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産權交易法》,大力推進全國性産權交易市場建設進程。三是政府應通過稅收、貸款等政策優惠鼓勵對風險投資介入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兼併收購,以使風險投資能夠順暢退出。四是儘快制定《風險投資法》,從法律層面促進和規範風險投資的發展。
2.提高國家財政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我們建議,國家財政要提高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如大幅度增加現在每年僅10億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額度,加大對競爭前研究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的支持等。
3.嘗試開辦科技銀行。建議首先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和深圳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有條件的城市高新區內開展科技銀行試點工作。
4.推進再擔保體系建設。
5.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企業創新是國家強盛的基石
辜勝阻(代表全國工商聯)
去年3月份以來,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率調查組就民企創新問題到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進行了調研。下面談三點調研體會。
一、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改變“核心技術受控於人,利潤分配受制於人”的格局,實現從“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向“又好又快”的轉變。
二、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需要完善創新動力機制,讓企業具有創新的習慣與激情。
三、企業創新需要有一個鼓勵創新的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需要國家的財稅政策扶持,需要有全社會的觀念更新。
為此,我們建議採取五項舉措:一要市場推動。儘快構建支持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壯大風險投資事業。
二要體制創新。借鑒村鎮銀行的模式,引導民間資本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類似矽谷銀行的社區科技銀行,改變國有銀行“貸大貸強貸壟斷”的傾向,拓展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
三要政策扶持。提高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強度,強化創新稅收扶持政策的執行力,引導政府採購向國産高技術産品傾斜,通過利益補償使企業創新有利可圖。
四要以人才為本。培養一大批“頂天立地”的技術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家,推進技術鏈上的産學研合作和産業鏈上的集群配套,讓小企業“快長大”,大企業“做優做強”。
五要環境優化。形成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新機制,放手讓一切創新的激情與活力競相迸發,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可持續發展
張寶明(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佔一次能源生産總量的75%左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煤炭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帶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必須重視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回收率,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和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如下:
一、加強資源管理和地質勘探,提高資源回收率和保障程度,推進節能和循環經濟,促進能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調整煤炭生産結構,提高煤炭産業集中度,提高資源回收率。將資源回收率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技術考核指標,制訂鼓勵提高資源回收率的獎懲政策。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發展,走節約資源發展之路。
二、加快制訂國家統一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強化國家規劃調控的權威性,實現煤炭生産的有序發展。
三、要統籌協調資源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有效的生態環境評價及監督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責任。建立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增加生産成本以及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辦法籌集資金,加快對資源開採已造成的生態環境欠賬的治理補救,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票否決。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擴大開放適時開闢保稅特區
厲有為
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後來又加上浦東新區,經濟特區對我國改革開放起到了排頭兵作用,對市場經濟起到了試驗場作用,對內地發展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對香港、澳門順利回歸起到了橋梁作用。
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應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適時將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深圳特區等地辟為保稅特區是完全必要的:
一、 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需要。
二、是經濟特區新的發展階段的需要。
三、上述三地分別屬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三個大經濟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三個新的保稅特區的設立,勢必使三大經濟區帶動全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四、新的保稅特區在現在的特區的基礎上適當做一些政策調整,即可實現。
五、保稅特區的設立十分有利於我國外貿的進口,這與我國擴大進口,平衡外貿的方針相吻合,使外國更多的先進裝備、先進技術更方便地進入保稅特區生産和銷售,從而方便和擴大我國進口,不但平衡對外貿易而且有利於我國調整産業結構。進而使我國經濟儘快上一個新的臺階,更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
六、保稅特區的設立符合國際慣例,同時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先行試驗和實際行動,勢必産生良好的國際影響。
打造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新高潮
朱樹豪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10週年,香港和內地都有一個強烈共識,就是在一國的利益之下,發揮兩制的優勢,才能不斷推動共贏發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其實,香港是國家服務業戰略中可以倚重的一個寶貴資源,用得好,可以像當初製造業北上一樣,創造合作共贏典範。
建議政府可通過一系列的安排,包括制定戰略和優惠政策,為內地跨國經營企業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提供便利,在全球組合經營資源和要素,提高我國企業的全球化綜合運作能力。
引導鼓勵香港生産性高端服務業為國內先進製造業和高科技産業擔當“催化劑”和“服務工廠”的角色。
內地香港聯手,積極參與國際服務業轉移創造的新機遇。
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開始向海外轉移,出現國際服務業産業轉移和服務業外包的新趨勢。在這一新的國際分工中,內地尚未充分參與其中。香港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擔當仲介角色,聯合內地承接全球服務轉移和外包業務,特別是在商務服務、計算機及互聯網服務、金融服務、培訓服務及專業服務方面,搶佔國際市場份額,共同進入國際服務業新一輪分工格局中。
在國家改革開放前期,香港製造業成功北上,為香港和內地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這次香港和內地共同發展高端服務業,更將借助中國的全面崛起之勢,推動香港成為亞太高增值服務業中心,推動我國現代服務業成為國家發展的支柱型産業。
發揮澳門優勢 推進經貿合作
馬有禮
澳門作為我國和葡語國家經貿平臺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葡語國家”泛指使用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等地跨南美、歐洲和非洲的眾多國家。發展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對於內地開拓出口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揮好我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平臺作用,澳門有四大優勢:
一是聯絡廣泛的優勢。
二是經濟制度開放的優勢。
三是人才優勢。
四是經濟發展活躍的優勢。
我們相信,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領導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一定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優勢,發揮好我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平臺的作用。呼籲內地和澳門的企業家積極參與我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
胡錦濤主席的非洲八國之行,為我國與包括部分葡語國家在內的非洲國家的合作帶來了廣闊的前景。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澳門和內地的企業家在我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平臺上,一定大有可為。在這裡,我呼籲澳門和內地有膽有識的企業家,攜起手來,各展所長,共同開拓我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事業,並進而發展與歐盟、拉美及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關係,為國家、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我也呼籲,全國工商聯與澳門的中華總商會發揮好牽頭作用,發動和組織兩地的企業家投入到經貿合作的事業中來。
發展地區性中小銀行 改善金融結構
林毅夫
目前我國的金融結構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在銀行中又以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為核心,運用的人民幣資金佔到整個金融體系人民幣資金運用總量的75%。這種過度集中的金融結構固然有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但是,也産生了許多不良後果:
首先,絕大多數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得不到金融支持。其次,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發展受限,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的困難,二元經濟結構難於消除。第三,絕大多數農戶得不到金融支持,只能靠自我積累,生産規模很難擴大,農業産業化、現代化發展緩慢。第四,改革開放以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能夠從銀行和股市融到資金的都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這種融資結構使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公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第五,大銀行的融資傾向於大項目,資金過度集中于少數幾家大銀行,容易出現在某一個階段投資項目過度集中于某些同類型的大項目的“潮涌現象”,增加了宏觀調控的困難。
發展中小企業,讓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夠得到充分就業,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發展農業産業化,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這些措施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理念和制度創新,支持能夠為中小企業、農戶和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的地區性中小銀行、農村小額信貸銀行,以及相關的政府和民間的信用、擔保、投融資體系的發展。
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梁榮欣(與王巨祿委員的聯合發言)
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從發達國家的實踐情況看,由於各國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有別,體制和機制又不一樣,所以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也各不相同。中國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從總體上説,人多地少、人均佔有資源不多,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上又歷經坎坷。如何加快發展社會主義現代農業,既存在理論問題,又有實踐問題;既存在體制機制問題,又有方法步驟問題,不存在現成的模式可循。為了避免重蹈歷史上的彎路,又能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又好又快的農業現代化路子,建議在黑龍江墾區建立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全面探索和積累經驗。
從現實條件看,將黑龍江墾區建成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是完全可行的。
一、墾區已經步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
二、墾區已經在黑龍江農業發展中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發展層次,必然對全國發展現代農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支持墾區加快發展的思想明確,措施有力,有利於把墾區早日建成全國的現代農業試驗區。
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思想,通過在黑龍江墾區建立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把中央的這一戰略思想率先變成現實,做出樣子,不僅對黑龍江、對東北地區,而且對全國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創新農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模式,無疑具有示範、引領、促進和帶動作用。
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
汪紀戎
美麗、富饒的北部灣,自古就是我國的海上重要通道,在對外交通和對外貿易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由於歷史原因,今天北部灣的經濟發展已落後於其他沿海區域,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的“洼地”。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大潮,北部灣的優勢在沿海,出路在開放,發展在合作。應以開放的眼光,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大背景中謀劃、佈局和推進北部灣的開放開發。把自身發展同區域合作緊密結合起來,在大力推動多區域合作中發揮北部灣的區位優勢,在更大範圍內整合資源。
為此,我們建議:一、把北部灣開放開發和推進泛北部灣合作提升為國家行為,正式納入國家戰略。二、從國家層面組織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泛北部灣工作委員會或由國家有關部門與環北部灣各省(區)聯合成立部省(區)工作組,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納入我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制定和實施的合作計劃,以港口、交通、物流、能源、旅遊、文化等産業項目合作為切入點,深化合作領域,從國家層面務實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三、將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列為國家區域開放合作綜合改革試驗區。四、高度重視保護北部灣生態環境,確保北部灣在高效、有序開發中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