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吳晶)連日來,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如何突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委員1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要加快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必須實現“五大轉變”。
劉經南委員説,具體來説,就是要推動科研項目從“被動承擔”向“策劃承擔”的轉變,推動科研過程從“個人奮鬥”向“團隊攻關”的轉變,推動科研發展模式從“量的擴展”向“質的提升”的轉變,推動科研組織架構從“單一模式”向“矩陣模式”的轉變,推動科研服務思想從“間接服務”向“直接服務”轉變。
他指出,以往科學研究往往是國家出臺項目申報指南,然後由大學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去申請承擔。研究型大學應從被動轉向主動,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策劃科研項目,通過這一過程凝聚學術資源和專家隊伍。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教興國戰略,尤其重視發揮研究型大學的作用。我國不少高校的科研人員越發積極申報和爭取科研項目。然而,劉經南注意到,很多獲准項目往往靠一人或幾人小組完成,並沒有達到高質量、高水平。還有一些人“不敢也捨不得”把項目與他人分享。
“這種單兵作戰的思路一定要改變。”劉經南説,跨學院、跨學校、跨機構的“團隊攻關”便於多學科融合交叉,更易産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
近年來,高等教育質量成為學校發展的重點。劉經南説,研究型大學並非是建多少實驗室,有多少科研項目,這些都只是“量的擴展”。向“質的提升”轉變就應該將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的級別、科學研究的內涵和內容、科學研究的影響力、社會服務的效果等列為標準。
國家正在大力提倡産學研結合推進科技創新,劉經南認為,國內研究型大學可以借鑒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實現“單一架構模式”向“矩陣架構模式”的轉型,即形成教學、科研行列交織的矩陣式完整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應包括科研規劃的管理、人才引進、國家級、省部級和院係級研究機構的配置以及學術研究方向的規劃等。
“方向一定要有特色,應做人無我有之事。”劉經南強調,我國已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研究型大學要面向企業、行業和社會的需求,就地形成科研成果,發揮大學要積極服務地方區域行業發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