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談文化大繁榮:讓人民更好感受文化魅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讓人民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
——代表委員談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鄔煥慶、周英峰、劉剛)“加強文化建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引起代表委員的共鳴。

    天津東麗區委書記張有會代表認為,大力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和全面進步,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發展層面,是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産品的創新創造和市場繁榮;繁榮層面是要以豐富的文化産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優秀文化的影響力,提升民族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貢獻度。

    大發展大繁榮要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很歡迎”

    3月10日,上海免費開放4家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一天之內,僅上海博物館就迎來了近6千名觀眾。而在此之前,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部分博物館、紀念館已經免費向公眾開放。

    “觀眾人數猛增的現象,説明廣大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是多麼渴望。”上海市長寧區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國萍代表説,“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深得民心。”

    “我們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讓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要讓這句話落實,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並且很歡迎。”來自湖南的王陽娟代表這樣説。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構建起以大中城市為骨幹、縣級城市為基礎、輻射鄉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十五”期間,我國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目標。同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也得到紮實推進。

    “硬體設施是基礎,但要讓百姓‘看到更多、看得更好、更加喜愛’,就必須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政策措施,加強文化建設。”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鄒建平代表説,“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繁榮文藝事業。這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

    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需改革;社區、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投入還應加大;創作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等亟待改進……圍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文化關切。”江蘇省文聯副主席陶思炎代表説,“我們必須以深化改革促進文化的大發展,讓百姓分享由此帶來的文化繁榮的碩果。”

    大發展大繁榮要提升文化産品的影響力感染力

    2000多年前的孔子,在1年前成為美國《新聞週刊》的封面人物。該週刊稱,中國在世界各地建設的孔子學院,向世界展現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思想,這能夠幫助中國在海外贏得更多的朋友,進一步擴大影響。

    “現在,全球各地出現了100多所孔子學院,成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渠道。”朱樹豪委員説,“文化交流與傳播需要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實力為後盾。我們要像當年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樣,重視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加緊研究如何讓文化産業成為我們建設強大國家的重要支柱。這項工作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共同來擔當推動。”

    針對一些文化産品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李延聲委員説:“文化創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隨著文化産品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和繁榮,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公益性的還是商業性的,文化産品的生産與傳播都要尊重文化市場規律。”

    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為人民群眾提供清新、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産品,就要豐富內容和形式,提高感染力、吸引力。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這關鍵在於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國家創新體系不僅包括科技創新,也包括文化創新。

    李延聲委員説:“提升國家文化實力,不僅要借鑒、吸收、創新國外優秀的文化藝術,更要重視文化的民族性和原創性。國家應制訂相應政策和法律,保護、扶持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並不斷提升文化産品的原創性。”

    “金山農民畫就是民間繪畫藝術的創新,作品遠銷海外,還被各大美術館、藝術院所作為研究對象,形成了欣欣向榮的文化創意産業。”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嚴誠忠代表認為,在新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電影、出版、演出、動漫等文化産業的核心領域,一批創新型文化企業迅速崛起。如湖南三辰卡通集團通過“藍貓”卡通形象走上國際舞臺,藍貓系列品牌已先後向韓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輸出了版權。

    “一部‘走出去’的優秀作品,就是一張中國遞給世界的新名片。而一系列優秀作品的産生,就會給中華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使中華文化萬涓成流,生生不息。”王陽娟代表説。

    大發展大繁榮不等於“大場面、大工程、大投資”

    在今年的兩會上,一項耗資巨大的“中華文化標誌城”建設項目,成為一些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這説明我們在何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如何才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仍需要認真檢討、充分論證,以免使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初衷,迷失在大工程、大項目、大投資、大花錢之中。”鄒建平代表説。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文化的發展繁榮有其自身的規律,思想層面的提升絕不是用金錢壘起來的,需要在解決當前現實問題中潛移默化完成。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的是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孫萍委員説,“我們必須要避免文化建設在大發展大繁榮的道路上進入誤區。”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不能搞成大基建、大項目,二不能空洞化不落到實處。”言恭達委員説,“我們的繁榮是要滿足1億多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需求、滿足9億農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滿足13億中國人的基本文化權益。”

    張有會代表説,只有當億萬人民都能享受文化的滋養、感受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大發展才有基石,文化的大繁榮才有保證。而這才是各級政府、企業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所要下的心思。

    關峽委員説:“國家應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可以借鑒一些國家採取政府補貼、購買的方式,對文化事業進行扶持;企業在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提供贊助後,就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優惠。”

 
 
 相關鏈結
· 上海世博會文化演藝活動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
· 周和平委員: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重點將向農村傾斜
· 茅永紅:為民營文化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舞臺”
· 人大代表建議應出臺《網絡文化産業促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