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儉代表:當前亟須激活“草根金融”破解農村金融供給不足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劉元旭、楊維漢、林艷興)“總量不足和結構失調導致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制約了‘三農’發展,亟須改變商業銀行主導模式,降低其他資本參與門檻,激活‘草根金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王愛儉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
王愛儉説,“三農”發展離不開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支持,但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存在較大缺口,其中既有總量問題,也有結構問題。
“總量問題主要表現農村金融資源不足和抽血現象顯著兩個方面。”王愛儉説,近幾年新增農業貸款餘額佔同期新增貸款總量比下降很快、比重越來越低,並且每年都有農村儲蓄資金流出農村地區,削弱了農村金融供給能力。
與此同時,結構問題更為突出,突出體現在對微型企業和農戶金融供給不足、金融資源分佈地域不平衡和金融服務重資金歸集輕發放三個方面。王愛儉説,以農戶貸款為例,截至2007年末,農戶貸款僅佔涉農貸款總量的1/5,全國有2868個鄉鎮沒有任何正規金融機構,只有1家金融機構的鄉鎮有8901個,而且現有金融機構提供存款匯兌服務較多,而提供信貸等資金供給服務較少。
談到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王愛儉認為,當前鼓勵農村金融供給的政策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農村金融發展思路仍以管制替代監管,農村金融供給模式以銀行主導為主,門檻較高限制了多種類型資本的進入。以2006年以來國家鼓勵發展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四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例,規定除了現有商業銀行外,其他機構持股比例不得超過10%,單一股東持股5%以上需要監管部門批准,對於村鎮銀行以及貸款公司都限定必須由商業銀行主導,這就限定了民間資本和其他類型的國有資本參與提供農村金融供給的空間,其政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王愛儉建議,增加農村金融供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信用社等現有正規金融機構的主力軍作用,另一方面要降低準入門檻,積極培育新型金融主體,激發各類資本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同時,改變當前信貸資金供給與風險保障服務各自為政局面,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