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關注生態環境:以生態補償方式解決“生態貧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人大代表建議:以生態補償方式解決“生態貧民”問題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李忠將)針對我國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群眾成為“生態貧民”的尷尬局面,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應該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制度,以緩解這些地區貧困群眾生活,解決“生態貧民”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説,包括滇、黔、川、桂、渝在內的西南喀斯特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裸露喀斯特分佈區,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同時,該區域地處長江、珠江中上遊,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但是,這一區域是我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有152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在生態保護和農民生存之間,這些地區的許多農民被迫陷入“要生態還是要生存”的兩難境地。全國人大代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祝德光説,位於貴州威寧縣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海是我國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的樂園,是我國一塊重要的濕地,但是長久以來,鳥與農民爭地的現狀一直沒有得到改變,一邊政府要求農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珍稀鳥類;一邊農民要求脫貧致富。要達到兩方面的平衡僅靠當地政府和農民自身是很難做到的,許多農民在這種夾縫中成為“生態貧民”。

    王世傑説,西南喀斯特地區存在著包括石漠化在內的諸多環境問題,都是由於過度開墾、濫砍濫伐和不當耕作方式等人為因素引發的。一方面農民為了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地表植被損失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生態惡化使群眾最終無土可耕,無水可引,生産生活極為困難。

    一些代表因此提出,應給予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民以生態補償。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省長林樹森説,目前,在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和群眾生存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讓石漠化地區群眾繼續享受如退耕還林等生態補償政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王世傑建議,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國家可以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挑選不同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縣市,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生態補償資金的用途更多應關注喀斯特地區群眾生活的直接改善和受益,唯有如此,才能調動其生態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生態建設的成果才保得住,能持久。而建立國家和區域層面的生態補償聯動協調機制和利益分配格局是其有效實施的重要制度保障。

施作霖代表:實驗室污染不容忽視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許雪毅 程義峰)“實驗室廢棄物污染悄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危害不可小覷。”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院長施作霖在正在召開的兩會上説。

    “實驗室廢棄物不像大氣污染、水污染那樣被人們所熟知,但帶來的污染問題觸目驚心。”施作霖説,實驗室産生的各種血液、尿、糞便、電泳液、特種生物試劑,乃至放射性污染,都不容忽視。

    據施作霖介紹,調查福建某高校院係各實驗室污染物排放現狀,發現16個院係中有12個院係下屬實驗室存在污染物的排放,比例為75%;污染物涉及廢氣、廢液、固體廢物、噪音;危險廢物佔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所認定的47大類中的28類,比例高達59.6%。

    施作霖説:“僅福州市目前就有科研、衛生以及大專院校的實驗室400多個,其污染物排放量總和是相當驚人的。”

    據介紹,目前我國對實驗室的污染排放並沒有專門的規定,一般參照企業的污染排放標準,僅在實驗室建設或認可驗收時對廢棄物排放提出要求,如氣體實驗在通風處做,廢棄物由專門的環保公司回收等。

    “除少數一些環保意識較強的實驗室外,大量的廢棄物仍然直接排放。”施作霖説,實驗室污染種類齊全、具體項目産生污染量較小、缺乏相應資金等等,都給污染治理帶來一定的困難。

    “為此,立法機構應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讓管理實驗室廢棄物有法可依;對生物實驗室和化學實驗室進行分級,將實驗室的監督檢查納入環境檢測範圍;制訂各類實驗室技術規範,全面推行綠色化學,儘量用無毒、低毒試劑替代高毒試劑;分類收集、妥善對待,集中、有效地處理實驗室廢棄物。”施作霖建議説。

張祖林代表:滇池污染治理進入“快車道”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伍曉陽)“隨著入湖河道治理、環湖截污和牛欄江-滇池引水等工程推進,滇池污染治理目前已經進入‘快車道’,水質有望在不到10年內明顯好轉。”全國人大代表、昆明市市長張祖林在兩會上表示。

    位於昆明市近郊的滇池,曾經是一顆風景秀麗的“高原明珠”。後來,由於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業污染等排放,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水質早已下降為劣五類。因為缺少補給水源,湖水難以自我凈化,治理難度較大,使滇池成為國家“三河三湖”污染治理的難點。

    “去年,滇池環湖截污和牛欄江引水工程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列入滇池污染治理‘十一五’規劃的補充方案。”張祖林介紹説,去年以來滇池推進實施環湖截污、生態修復、河道治理、底泥疏浚等六大工程,滇池水質持續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

    張祖林介紹,今年昆明將完成環湖截污工程80%的建設任務,興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在湖濱建設1萬畝生態濕地,完成盤龍江、大觀河、寶象河等主要入湖河道的截污工程,並力爭完成牛欄江引水工程的審批手續。

    根據牛欄江-滇池引水方案,雲南省將從140余公里外的牛欄江引水清洗滇池,工程建成後,每年引水量可達6億立方米,水質為二類或三類。目前滇池蓄水量為15億立方米,因此約每3年時間就可以把滇池水換一遍。

    張祖林表示,牛欄江引水工程有望在2012年之前完工,屆時將為滇池提供源源不斷的潔凈水源,同時可為昆明城區提供充足的飲用水和生態用水。他告訴記者:“原來考慮滇池水質恢復到四類水質以上要10年時間,隨著環湖截污和引水工程加快推進,這個時間很有可能縮短。”

擴內需、保增長形勢下的“綠色提醒”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劉東凱 向志強)擴內需、保增長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一些人大代表對此發出“綠色提醒”,在推動工業項目建設和消費需求增長的同時,還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大興安嶺正在陷入和小興安嶺同樣處境的危險。”全國人大代表、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曹伯純在分團討論時提醒。

    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毫不鬆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實施重點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保護水、森林、草原等生態環境。

    曹伯純説,他一直十分牽掛大小興安嶺的林業發展問題。“小興安嶺現在已經被砍光了,春節過後,我去了趟內蒙古境內的大興安嶺林區,聽説那裏的森林保護地比黑龍江境內的部分好,但現實卻讓我大失所望。”

    “第一,看不到原始森林;第二,樹木都不大;第三,大都是人工造林;第四,樹木非常零散,並不成片。”曹伯純説,目前樹木的砍伐還在繼續,而且賣這些樹木得來的錢都抵不上砍伐所需的人工經費,而森林破壞後帶來的生態惡果更將長期危及子孫後代。

    曹伯純認為,對於生態環境建設,一方面是要治理,但營造好的生態環境則更為重要。“怎麼營造?就是要種樹,有了樹才能有綠色。”他透露,人大環資委正在起草自然保護區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環境,但為了及時有效地解決當前問題,需要停止砍伐,並由國家拿出資金支持種樹。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李金早也提出,珠江流域應和長江、黃河流域一樣,列入國家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規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強化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李金早説,珠江水量僅次於長江,廣西境內的珠江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佔廣西總面積的85%,佔整個珠江流域面積的44.6%,保護好珠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對於改善氣候、保障飲水安全等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要趁現在還沒有破壞就納入到重點保護規劃裏面去,不要再像長江、黃河一樣,在破壞形成後再去補救。”李金早代表認為,國家應將珠江流域和長江、黃河流域一起共同列入國家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現在就要建立一個長期機制,農民保護上遊的水源林,國家應該給予補償。”

    擴大內需是今年經濟保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李金早指出,“消費與浪費僅一字之差”,在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消費不是浪費,在擴大消費的同時,要保護資源、制止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興業縣民政局黨組書記梁啟波也舉了一個案例,“我們那裏的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建了一個化工廠,就位於學校旁邊1公里的地方,化工原料臭氣沖天,直接威脅到學校的空氣質量和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平時出校門都捂著鼻子。”

    他表示,在今年保增長的形勢下,一定要更加注意防止類似現象的發生,使我們的經濟增長成為綠色的增長。

董恒宇委員: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張麗娜 鄒偉)“我特別高興,總理報告中提到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希望相關配套政策也都能建立起來,儘快在生態脆弱地區開展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十分關注生態問題,這次特意帶來了一份關於儘快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提案。

    董恒宇説,近些年來,我國草原生態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由於自然氣候、人口增長、經濟開發等諸多因素長期的交叉影響,生態十分脆弱的態勢並未根本性改變,草原退化呈逐年加大趨勢。

    我國草原主要分佈在北部和西部,其中內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被稱為“中國五大牧區”,約佔全國草原面積的70%。多年來,草原地區為我國人口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為我國人民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品、奶製品、糧食以及礦産資源。

    董恒宇憂慮地説:“現在草原出現沙化、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畜牧業整體水平低,牧民收入低於農民收入,部分牧區的生産和生活出現了困難,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生産生活之間的矛盾凸現出來,這些新的情況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他介紹説,現行的草原生態補償項目具有時限性,一旦補償結束,生態問題隨之反彈,項目之間相互割裂,缺乏整體性、綜合性和可持續性。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國草原生態治理要從現在的項目實施向制度建設轉變,由限期補貼向建立補償長效機制轉變。

    董恒宇建議,儘快建立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與管理、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與補償的方針、政策進行統一協調,科學確定生態環境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和補償對象,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生態環境補償和生態環境建設投融資機制。

傅企平代表:設立農村環境治理專項資金促進城鄉環保一體化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岳德亮 裘立華)200萬人,1000億元。這兩個數字,第一個是2007年太湖暴發大面積藍藻直接導致飲水出現困難的人數;第二個數字,是自2006年開始的治理太湖污染二期工程預計需要的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告訴記者,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不容樂觀,土壤、水體的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首要原因。

    從近幾年全國年初農藥預計需求總量看,2006年為29.60萬噸,2008年為29.82萬噸,2009年為31.36萬噸,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也沒有能夠減少化肥需求量的上升趨勢。

    傅企平代表建議,相關部門應針對化肥生産企業制定可衡量的生産減量政策;同時加強對不依賴化學肥料生態農業的扶持,遏制嚴重的農業污染,推廣新型高效農藥,減少化肥污染。同時,加大對農村治理面源污染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等建設工程,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加大對農村飲用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大農村水源的保護,對農村周邊的企業進行嚴格監控,禁止任何企業向水源排放污水或丟棄污染物。

    傅企平代表説,可考慮設立農村環境治理專項資金,加大農村環保資金投入,走城鄉環保一體化道路,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投入。

陳振樓代表:切莫忽視無色無臭的“隱形污染”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楊金志 仇逸)藍藻暴發、黑水橫流、氣味刺鼻……在很多人心目中,這就是水污染的景象。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陳振樓教授則認為,人們在關注有色有味的黑臭污染的同時,更要關注無色無臭的“隱形污染”。

    陳振樓説,化工廢水裏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在水體裏雖然不一定會造成水體黑臭、富營養化,但很多無色無味物質造成的危害更大。“例如,汞、鉛、砷、鎘、鉻等重元素具有持久性的毒害污染,我們搞環保的人把它們合稱為‘五毒’。”

    此外,有機污染物也在威脅著水體質量,例如常用農藥中含有的敵敵畏,煉焦業中排出的多氯聯苯、多含芳烴。“這些化工産品、副産品進入水體後,造成的危害比富營養化厲害得多。它們都是難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質,危害也就更加持久。”陳振樓説。

    陳振樓説,《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中規定,締約方要控制12種有機污染物,它們被合稱為“骯髒的一打”。我國是這個國際公約的締約方,已從2001年開始履約。2007年新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已經加入了有關有機污染物的內容。

    近年來,陳振樓在長江沿岸調研,結果被重化工業的架勢嚇了一跳。“沿岸各個省市把鋼鐵、化工、汽車等重化工産業都佈置在長江邊上,因為這裡水源充分、排污方便、運輸方便。蘇北一線是這樣,安徽沿江是這樣,江西九江、湖北武漢和重慶還是這樣,我真是怕把長江給毀了。”

    他告訴記者,黃河沿岸重化工産業的發展也是“快得不得了”。

    在大氣污染方面,陳振樓説,人們不僅要關注大氣二氧化硫指標、溫室氣體排放,還要當心氮氧化物的污染。“氮氧化物可以轉化成硝酸鹽、氨氮,跟二氧化硫一樣可以導致酸雨,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陳振樓介紹,國家已經開始控制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排放,但是更多的氮氧化物來自工業燃煤,現在有必要在開展脫硫工作的基礎上開展脫硝工作。

把大小興安嶺建成維護我國生態的“戰略屏障”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張曉松 孫英威 譚劍)“地處小興安嶺的伊春林區可採成過熟林蓄積量僅剩917萬立方米,佔林木總蓄積量的4%,為開發初期的1/35。再繼續採伐下去,結果只有一個:剩下一片禿山!”全國人大代表、伊春市委書記許兆君説。

    來自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林區的全國人大代表認為,鋻於大小興安嶺生態戰略地位的極端重要性,應全面停止或分步停止對大小興安嶺林區的森林主伐,讓大森林休養生息,使之成為維護我國生態的“戰略屏障”。

    位於我國東北邊陲的大小興安嶺,是東北、華北乃至東北亞的天然生態屏障。這一區域是黑龍江、松花江、嫩江三大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據測算,這一地區經濟增加值目前僅300多億元,但其所提供的生態價值則高達數千億元。

    由於長期過量採伐,大小興安嶺林區的森林資源在上個世紀末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為保護好有限的森林資源,我國于1998年啟動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大小興安嶺林區均被納入到這一工程之中。10年來,大小興安嶺林區不斷調減木材産量,大力發展循環産業、綠色産業、第三産業,有效地發揮和釋放了林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保障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大興安嶺地委書記宋希斌説,《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做國家的森林生態功能區,為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非保護性採伐。大興安嶺地區計劃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努力將目前214.4萬立方米的木材年産量,逐步調減到年森林採伐限額産量93.4萬立方米的水平,使林區森林資源得到進一步保護、培育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許兆君説,考慮到加快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建議國家把大小興安嶺的森林主伐全面停止或分步停下來,伊春林區至少停伐30年,大興安嶺林區至少停伐50年。同時,儘快擴大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破解林區深層次體制矛盾。

    “如果在伊春林區率先停下來,就可以每年調減木材産量100萬立方米,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伊春林區的森林資源總量就可以恢復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的水平,使森林資源儲備和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根本性好轉。”許兆君説。

 
 
 相關鏈結
· 王計代表:新"東汽"重建工作進展順利 將提前建成
· 代表委員熱議"十大産業振興規劃"與中國經濟發展
· 關注教育:代表認為要為農村免費定向培養師範生
· 回放:五位政協委員答記者問|5位代表談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