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溝通、悟分工、促創新
——港澳代表、委員暢談粵港澳經濟一體化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茆雷磊)不久前出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簡稱《綱要》)使粵港澳經濟一體化成為熱點話題,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港澳代表、委員就此問題暢所欲言。他們認為,三地間應進一步加強溝通、明確錯位分工發展思路並重視對機制、體制的創新。
盼:區域溝通常規化、細緻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大趨勢,粵港澳長期以來都保持著合作關係,特別是香港、澳門相繼回歸後,三地間的合作更是日益緊密,”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説,“《綱要》的出臺,意味著粵港澳今後的合作應該更上一層樓。如何統籌三地實際情況來共同制定有關發展計劃,如何有效率地落實好這些計劃,這就需要三地進一步加強溝通。”
他告訴記者,粵港和粵澳之間,目前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高層聯席會議,《綱要》發佈後,也在香港舉行了一次粵港澳三地政府的聯席會議。他認為,借助政府間聯席會議這種平臺,就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達成共識,效果非常好。但是要加快推進粵港澳經濟一體化,光靠每年一次的聯席會議是不夠的,而“應該建立更緊密的長效機制,使這種聯席會議常規化”。
“另一方面,三地間的溝通還需要進一步細緻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合作效率。”劉藝良舉例説,由於澳門在陸路上與珠海相連,所以粵澳合作中最直接的就是珠澳合作。但珠海作為地級市,在很多具體合作事項上力有不逮,現階段珠澳合作只能無奈地在粵澳合作的大框架下以“兜圈子”的方式進行,造成諸多不便。
“如果廣東省能充分授權珠海,使珠澳間得以用專項合作小組的形式直接進行溝通與合作,那局面就會大為改觀。”劉藝良説。
悟:區域分工錯位化、互補化
在1989年就已在廣東進行投資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李秀恒看來,粵港澳三地經濟合作發展並不是多麼新鮮的概念。“今後三地之間的溝通主要應解決一個協調、規劃的問題,一定要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他説,“珠三角區域不大,卻有5個機場,這就是過去沒有統籌好所帶來的教訓。”
來自澳門的全國人大代表梁維特説:“香港就是要強化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的角色,澳門就是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會展中心,廣東就是要加強製造業發展,分工一定要明確,要錯位發展,這樣才能達成粵港澳經濟互補、互惠、互利的效果。”
梁維特表示,這不是説香港就不要發展會展業、澳門就不要發展物流業、廣東就不要發展金融業,而是説三地的發展應各有側重,不要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政府間明確分工只是第一步,”他説,“最重要的是要將這種錯位化發展戰略向三地企業和社會交代清楚,這樣才能促使各項資源圍繞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更合理地流動,而不是盲動、躁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推動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鐵路、廣深港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重大基建項目主要涉及的是粵港。對此,梁維特認為恰恰體現了區域分工錯位發展的思想。“澳門不需要那麼多大型建設,當然不應該在這方面下太大功夫,這是非常正確的。”
促:突破機制、體制創新瓶頸
“粵港澳經濟通過多年合作發展,效果很好,要進一步提升層次就必須在體制、機制上解放思想、推陳出新,”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張國良告訴記者,“如果在體制、機制上不能創新,就算再多搞1000項合作,也只有量的積累,而不會有質的飛躍。”
張國良表示,“一國兩制”在港澳實施多年,港澳在經濟上很多措施、做法、制度,與內地差異很大,但的確行之有效,完全可供內地借鑒。“粵港澳經濟要實現一體化,廣東就要敢於引進港澳的一些先進做法。”
在這次全國政協會議上,張國良等港區委員關於在深圳前後海地區由港深合作建立、管理一個國家級創新自由貿易區的提案獲得了百餘名委員的簽名聯署,這份提案建議使自貿區擁有與香港基本一樣的企業經營自由、貨物流動自由、人員進出自由和外匯自由,並在區內實踐各種港深金融合作創新試驗——這可視為張國良所説的體制、機制創新的實例。
“制約粵港澳在珠三角區域進一步合作發展的主要因素,現在已經不是硬體不足,而是制度上的障礙。”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黃英豪説,粵港澳三地的政治、社會、經濟、金融、法律制度以及司法解釋等都各不一樣,“不同地的企業之間簽合同,用哪邊的法律作依據呢?採用香港法律,在澳門和廣東就沒有效力。另外,香港和內地之間不能直接匯款,而且由於澳門沒有進入國際結算體系,即使港澳之間資金往來也非常不便;在人員往來上,內地居民赴港和赴澳,通行證也要分開辦理……”
因此,黃英豪認為,粵港澳三地制度要在一定程度上接軌,“《綱要》的發佈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