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即將召開。在兩會上“中國怎麼做”,成為近日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
從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關懷困難群體到社會財富“蛋糕”的重新切分;從網絡議政、城鄉居民“同票同權”的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審議到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這些內涵豐富而又深刻、意義重大而又深遠的兩會話題,彰顯著中國的作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進步,激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共鳴。
從最困難的一年到關鍵的一年——國際輿論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世界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
國際輿論對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作用給予了十分積極的評價。“對過去的一年,人們可以給出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如果以作用最顯著的那個國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年,那這一年應該叫中國年,”俄羅斯《獨立報》近日發表編輯部文章,這樣描繪中國的作用。文章認為,“危機時期,中國起到了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
同時,2009年所遭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也給中國帶來了深刻的啟迪和思考。“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2010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的講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韓國聯合通訊社2月28日撰文説,中國政府在經歷世界金融危機後認識到,以廉價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今後將難以克服種種危機,因此正加快經濟轉型的速度。
2010年是中國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
韓國聯合通訊社播發的文章説,以金融危機為契機,中國將迅速調整經濟結構。中國要均衡發展服務業和農業,培育國內市場,使國內消費市場和出口市場協調發展。
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經濟學家、中國問題專家邁克爾·佩蒂斯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重要調整。他認為,中國經濟的調整可能會面臨痛苦的金融緊縮,會擠出過量的投資和過剩産能,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不過他認為,中國的調整有積極意義:中國城市化進程繼續快速發展將提高家庭收入,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教育的投入將提高中國工人的生産效率;資源更加有效地分配將使中小型企業提高生産力。
日本媒體認為,中國今年可能會調控金融政策,但將繼續推行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在世界經濟努力復蘇的形勢下,2010年的中國經濟走向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關懷困難群體到惠民生——國際輿論關注中國社會財富“蛋糕”的重新切分
“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對社會財富分配問題作了這樣的闡述。
溫家寶還指出,分好社會財富“蛋糕”,關係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涉及國民收入分配,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個人工資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過財政和稅收更加照顧困難群體。
加拿大主流刊物《政策選擇》2月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中國領導層越來越注意滿足貧困人口的需求。從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可以看到,將鉅額投資用於減貧、醫療改革、教育等方面。
韓國聯合通訊社説,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中國民眾增加了權利意識。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對於住宅、醫療、養老等社會問題的關心度越來越高。
在改善民生方面,法國巴黎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皮卡爾認為,中國首先要發展經濟,創造更多財富。另一方面,應注意人與人、地區與地區間的平衡發展,推動先富起來的階層幫助困難群體,回報社會,推動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援助,反過來欠發達地區也要學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
皮卡爾表示,要改善民生,還應保證對學校、醫院等公益機構的投入與建設,完善醫療、退休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
此外,皮卡爾特別提出,無論對改善民生還是構建和諧社會,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皮卡爾所指的教育還包括對於已經走入社會的成年人特別是農村成人的再教育。他認為,教育是實現機會平等的重要方法,是發展個人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維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從網絡議政到“同票同權”——國際輿論關注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堅實步伐
中國現在有4億多網民。網絡在創新、社會在進步、中國在發展。通過與網民真誠對話,傾聽民意、體察民情、匯聚民智,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網絡民意的尊重與認可,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寬廣胸襟、民主作風和與時俱進。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民在線交流,實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受到國內外輿論的高度讚揚。溫家寶總理先後兩次來到新華網訪談室,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的聯合專訪,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不僅引發國內網民的熱烈反響,還激起國外輿論對於中國領導人網絡議政,乃至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評價。
英國BBC中文網的文章説,隨著互聯網在中國日益普及,中國領導人也顯示出濃厚的“網絡興趣”。在與網民的交流中,網民表達了對一些社會民生問題的強烈關注,議題涉及住房、醫療、就業,以及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發展等諸多方面。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與網民交流是一種很好的親民與溝通方式。這種方式滿足了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社會要求把民眾的所想所思反映到中國國家的決策中去,而通過網絡溝通是與領導人對話的一個最直接的方式;二是目前強調以人為本的中國政府注重並且也需要與老百姓進行直接的溝通。
韓國聯合通訊社評論道,中國媒體和主要門戶網站紛紛向網民徵求兩會熱點議題,並向中國政府反映網民意見,加大了反映民生民情的努力。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去年8月首次與網民在線直接交流,收集知名網站所代言的民情民意。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進一步擴大與網民交流的機會,以加強意見的溝通。
即將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如果獲得通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建議將得以落實。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執筆羅正文説,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將提請人大審議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程之一,也是一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議題。
制定於1953年的中國首部選舉法對農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作了不同的規定,經歷多次修改,將各級人大代表選舉比例確定為4比1。羅正文説,草案如獲通過,對於實現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同票同權”、促進中國城鄉居民民主意識的加強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民主進程邁向更高的臺階。(綜合本社記者姬新龍、盧敬利、張大成、張永興、吳谷豐、彭夢瑤、劉麗娜、郭瑞、石莉、劉洪報道,執筆:邵進、馬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