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熱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民生短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在改善民生中激發新活力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民生短板”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健、李亞彪、安蓓)“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只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才有持久的動力,社會進步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生動闡述了改善民生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間的辯證關係,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

    “欠賬”困擾發展 民生仍需“補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扶持、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字眼不斷出現,讓代表委員對“改善民生”這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生動力印象深刻,認為抓住了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內需不振,是阻礙經濟持續良性發展的‘攔路虎’。收入分配不合理、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畸高的房價、就業難等民生難題,讓老百姓有錢不敢花。”天津農學院副院長邢克智代表説。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09年對GDP的貢獻率,投資高達92.3%。經濟學家程惠芳代表説:“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短板’是居民消費需求。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改變迫在眉睫!”

    代表委員用實例、數據,印證著不解決“民生難題”,不補上民生“短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産生強大持久的動力。

    2002年至2009年,我國GDP年遞增幅度高達10.13%,職工工資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年均增長只有8.18%。“這對眾多普通勞動者顯然有失公允。”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張世平指出,“關鍵是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提了多年,可差距不降反升。”農民工代表康厚明説,“山區的一些農村孩子上學要走‘山路、水路、陸路’三段路,奔波一兩個小時。”

    雖然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正逐步完善,但保障水平依然偏低。重慶南岸區區長劉寶亞代表提交了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待遇的建議。他舉例説:“重慶市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每月80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260元。有的貧困家庭一個月才敢吃一次肉。這部分人的保障水平到了該提高的時候啦!”

    “看病難、就學難、就業難”是三大民生難題,現在又添了“住房難”。王川平委員説:“儘管政府採取了很多舉措,但一些體制性弊病仍然嚴重,離人民群眾期待距離仍遠。”

    搞好民生改革 亟待重點突破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等諸多關乎民生的舉措,讓代表振奮不已。

    “落實這些舉措需要進一步在重點領域深化改革,真正補齊‘民生短板’,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夯實基礎。”王越代表説。

    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王小同代表説:“解決就業難就要找到背後體制性的原因,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比如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就要在提高素質教育、高考招生制度等教育領域有所突破;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就要在戶籍制度改革、平等的用工改革制度等方面做文章。”

    “當前收入分配問題的解決必須要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聯絡在一起,其深層次更多體現為結構性問題,涉及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政支出結構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的結構性改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説。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涉及領域廣、群體多、難度大。陜西黃河集團公司24車間工段長兼接線班班長王卉代表説,今年“兩會”期間,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金“雙軌制”就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一歷史老大難亟待國家拿出大膽的改革舉措來突破。

    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紛紛建言“會診”高房價。盛婭農代表説:“加快公共租賃房建設,是破解高房價的有效措施。這就像解決城市交通一樣,政府提供‘公交式’的保障房,市場提供‘出租車式’的商品房,各暢其流。”

    近一段時期,一系列涉及民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正“破冰”而出:住房制度改革緊鑼密鼓、“新醫改”開始啟動、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開徵意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馮飛指出,這一系列民生改革涉及深層次利益的調整,難度勢必更大。但是民生重要領域改革的突破合民心、順民意,一定要立足實際,加速進程。

    打造民生引擎 培育持久動力

    2010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而“關鍵年”要有“關鍵之舉”。張金如代表説:“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就業、社會保障等老大難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才能走上良性軌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真正落到了實處,也才會有持久的動力。”

    “穩定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才會産生旺盛的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才會並駕齊驅。”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陳萬志説。美國在上世紀大蕭條時期,通過提高社會救濟、調整勞資關係、擴大內需,成功擺脫困境。一度面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日元被迫大幅升值等困擾的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相繼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經濟得以平穩增長。

    陳萬志代表認為,中國進入當前的發展階段,也需要借鑒這些國外的成功經驗。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把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敢花的錢花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寧波的浙江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説,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政績。以寧波市的鄞州區為例,財政在過去5年共投入民生支出約150億元,相當於全區去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民生的付出,並沒有像有人擔心的那樣造成實力的“損耗”,反而擴大了稅源、刺激了消費,第三産業發展明顯加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

    “多搞民生工程,既可以惠及百姓,也可以促進發展。”重慶秀山縣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鄉凱賀村村支書吳再舉代表説,以前,因為不通路,一頭豬請人抬到山下,遠的100元,近的50元,而1000公斤金銀花要20個人、500元才能抬下山下,百姓根本沒有辦法搞這些掙錢産業。近兩年,全村通了公路,養豬業和金銀花産業大發展,結果農民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多。

    科學發展、改善民生、改革開放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主線。在關鍵之年,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既要補課,又要趕路。13億百姓一張張真實的笑臉,不僅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向,亦是新的出發點。

 
 
 相關鏈結
· 金建忠代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先要"換腦筋"
· 李克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解決重點民生問題
· 報告解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重大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