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十大教育熱點問題
6位政協委員暢談“推進教育改革”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隋笑飛、羅宇凡、查文曄)10日下午,6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兩會新聞中心,就教育熱點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接受集體採訪的6位全國政協委員是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鐘秉林,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濟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山西省教育廳廳長李東福,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銀川大學校長孫珩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主任劉焱。
教育目標是首先讓受教育者受益
面對記者關於“受教育者受益”的有關提問,柯楊委員解釋説:“我們的教育方針裏應該把教育的目的回歸到它的根本。實際上,教育的目的是首先讓受教育者受益,受教育者如果受到很好的教育,就會對社會有益。”
柯楊委員説:“大家渴望通過教育改變自己,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受益的一個需求。如果我們把目標首先定位在這上面,就能讓受教育者受益。我們的教育應該充分地挖掘每一個受教育者身上多樣性的潛能,而不是按照一種標準去塑造每一個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實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變得更加文明、更加成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同時能夠對社會有用,能夠成為合格的公民,這些東西在受教育者自己受益的同時,社會也就自然受益了。” 柯楊委員説。
“民營資本辦教育的前途是比較廣闊的”
“現在民營資本辦教育的主要困境是什麼?國家還需要在哪些政策上加以扶持?民營辦教育的市場潛力有多大”?記者一口氣向孫珩超委員提出3個問題。
孫珩超委員回答説:“我國改革開放以後,民營資本越來越雄厚,民營資本辦教育,應該説是有前途的。首先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現在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巨大。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初中畢業生有1400多萬,被普通高中錄取的學生僅有400多萬,剩下的許多學生沒有繼續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民營資本辦職業教育應該是非常有前途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民營資本辦教育也是自身的需求,好多企業在發展自己企業的同時,人才也很短缺。它在給自己培養人才的同時,實際上也是給社會輸送一部分人才。民營資本辦教育的前途是比較廣闊的。”
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學校應做好自己的兩件事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鐘秉林委員説,“我個人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確實非常嚴峻。但我始終認為,就業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首先國家經濟的發展應該能夠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我對這個是有信心的,特別是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現在經濟發展的勢頭。”
鐘秉林説,學校應該做好兩件事:一是把學生培養好,使他們的競爭能力和就業能力強一點,適應能力強一點,他們到就業市場上之後,通過競爭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我想大學責無旁貸;二是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就業的教育和就業的服務,把這兩件事情做好了,就業問題就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異地上學老家高考仍將持續 解決有待政策調整
“在京的外地戶口的孩子,在北京上學卻要回老家參加高考,請問有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解決方案?”記者問。
柯楊委員説,國家有這方面的規定,如果你是外地戶口的話,應該回到戶籍所在地去考試。
李東福委員對此説,關於高校招生的問題,國家有規定,高校招生,學生報名都在戶籍所在地報名,這個問題要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才能解決。
大學行政和學術權力不應出現越位錯位失位
面對如何看待高校“去行政化”的提問。鐘秉林委員首先表示,我個人同意取消行政級別。他説,所謂大學“行政化”的現象,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大學和政府的關係方面。希望政府能夠遵循教育的規律,不能完全用行政化的手段去管理大學。二是如何處理好大學內部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關係。
鐘秉林委員説,這兩種權力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現在關鍵問題是把這兩種權力協調好,不能相互之間出現越位、錯位或者失位。所謂“去行政化”要靠兩個方面來努力:一是政府怎麼樣進一步轉變職能,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強宏觀指導,從這方面努力。二是學校如何進一步發揮學術權力的作用。
應將學前一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
針對學前教育應否納入義務教育的問題,劉焱委員説,我曾經提過一個提案,就是把學前一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很多孩子上小學以前沒有最基本的學前教育,政府應當承擔這個責任,把學前一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系統。
劉焱委員表示,我並不主張把整個學前三年都納入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還有一個強制和責任的問題,不光是免費,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説,家庭、家長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高中不要文理分科
鐘秉林委員在回答記者有關高中階段有沒有必要進行文理分科的問題時表示,高中的文理分科和高考的文理分科有聯絡,但卻是兩回事。
鐘秉林委員表示,高中不要文理分科,從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也好,從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也好,從學生思維能力看,這種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完美結合也好,這都是他們進入大學之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基礎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至於高考是否要文理分科,鐘秉林委員認為,分也可以,不分也可以,不要聯絡得那麼緊。
對於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問題,鐘秉林委員表示,這確實是目前高考統一考試的弊端。他建議應該給學生多樣的選擇,通過分類考試、多樣化的錄取等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
創造環境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問題時,柯楊委員表示,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人具有創新能力,然後想辦法保護這樣的能力,或者培育這樣的能力。
柯楊委員説,如果創新人才要發展的話,首先應該有一個寬鬆的環境,創新人才培養,不僅是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同樣應該是整個教育應該關注的內容。從小學教育開始就應該注重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啟髮式教學。
柯楊委員表示,加大創新人才培養的力度,在教育理念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在提供寬鬆的環境上都應該下工夫。同時,教師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師對創新的理解、自己的創新能力、言傳身教,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裡面涉及的是一個系統的改革。
探索新途徑 解決“重科研、輕教育”的問題
針對記者提出的“許多大學裏都存在‘重科研、輕教育’”的問題,柯楊委員表示,現在高校當中的確存在這樣的傾向,這在高校的發展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很多學校變成研究性大學之後,成果指標比較好量化,比較容易計算。作為研究性大學,一些和國際接軌的指標應用之後,也確實促進了科研的發展,但是教育質量有所滑坡,兩方面存在一定矛盾。
柯楊委員説,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像過去那樣僅用課時量來激勵教師去關注教育的話已經不夠了,需要的是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在這個過程當中,要不斷地摸索,鼓勵教師更多地投入教育。比如説在職稱晉陞體系裏,要關注教師投入教育的情況。另外,也特別鼓勵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師,更多地參與教學。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提供平等入學機會
在回答記者有關中小學擇校問題時,李東福委員表示,人民群眾要求子女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與我們的教育提供不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矛盾的形成是多方面的。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推動我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李東福委員説,當前,要嚴格規範辦學行為,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舉辦重點學校,取消原來的重點學校,要求義務教育也不得舉辦重點班、實驗班,通過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把加大投入、提高質量,與嚴格管理、規範管理相結合,逐步緩解這些問題,促進教育的公平。
鐘秉林委員表示,目前,優質教育資源仍然嚴重短缺。解決這個矛盾,根本辦法是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而拓展優質教育資源,關鍵是提高質量。在這個過程當中促進教育公平,一是教育資源要合理配置,均衡發展;二是入學機會要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