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王希)從“靠天吃飯”到“年有餘糧”,甘肅省通過大力推廣抗旱增糧技術,在去年遭遇大旱的情況下,糧食生産實現連續6年增産。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王義告訴記者,近期我國各地旱情頻發,這項旱作農業技術如能推廣,對我國糧食生産意義重大。
甘肅目前耕地面積5100多萬畝,其中旱作農業區有耕地3600多萬畝。自2007年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玉米後,甘肅旱作農業的抗旱能力、生産可控性和穩定性不斷提高,平均每畝玉米可增産300公斤以上,全省糧食生産逐年步上新臺階。
王義介紹説,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指在地表起大小雙壟後,用地膜將耕地全覆蓋,在溝內播種作物的種植技術。覆膜一般在秋季雨後或春季土壤尚未完全解凍之前進行,可顯著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並將微小降雨集流滲入農作物根部。
據王義介紹,除了玉米外,這項旱作農業技術可運用到馬鈴薯和蔬菜種植上,在我國有大面積推廣的價值。甘肅今年計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和馬鈴薯各1000萬畝,有望實現增産糧食50億斤。
此外,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循環大農業,從前飽受生態環境惡劣之苦的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玉米豐收後通過加工秸稈解決了發展草食畜牧業的飼料問題;牲畜糞便可以製造沼氣滿足了農村生産生活能源需要;沼氣渣返田成為肥料,確保了來年的豐收。
王義表示,現在推廣這項抗旱增糧技術主要面臨資金困難,按照甘肅省目前執行的補助標準,每畝地農民仍需支付40元,對不少貧困地區負擔較重。他建議國家對推廣這項技術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