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熱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有備無患 歷難彌堅
——代表委員專家熱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張辛欣、何宗渝、李延霞)“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災害對人們而言,並不陌生。過去五年,我國經受了一次次歷史罕見自然災害:西南旱魔肆虐、江河洪浪翻滾、沿海颱風侵襲、地震泥石流將城市村落毀於一旦……

    面對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我們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更多的憂患意識。有備無患、歷難彌堅,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重視災情才能更好地了解國情

    初春時節,年初席捲西南地區的冰凍災害已漸行漸遠,但災害帶來的影響和思考卻遠未消除。

    “雖然營養水平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延長了人們的壽命,但全球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與天氣有關的死亡人數每年卻以5%的速度遞增。高新技術提高了糧食産量,氣候變暖又淹沒了大量良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説,自然災害給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甚至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突發多發,使我國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正在上升。

    “極端性事件發生的頻率正在增加。拿強降水來説。要麼不下,要麼就下大暴雨,這是基本被認定的氣候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主任劉洪濱説。

    自然災害用其頻率發出警告:一次災難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更大的經濟損失。不重視災情,我們就會為發展付出高昂代價。

    防災減災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

    自然災害的發生是難以避免的,但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和科學的應對措施可以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

    “玉樹地震時,建築物損毀非常嚴重,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農牧民的房屋建築物質量差,後果嚴重。”談及玉樹地震,來自青海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承寶説,“嚴把建築質量關,是防災減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一次次的切膚之痛中,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科學設防、趨利避害的重要性。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被鄭重寫進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對防災減災的重視怎樣都不為過。”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而達説,“我們不願意看到災害發生,但事先重視,從最不利的情況考慮,做好準備,就能將損失儘量降到最低。”

    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中以防為主的理念不斷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取得更大進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防災減災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

    “政府發揮的力量非常大,而社會參與程度不夠。”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指出。

    “防災意識淡薄,防災教育流於形式,社區、鄉村等基層單位防禦氣象災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李承寶代表説。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要形成防災減災的合力,靠的不僅僅是部門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共享,更重要的是社會參與,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參與程度。

    鄭國光委員認為,在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方面,我們仍存在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弱、預報時效短、預警信息覆蓋範圍不全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能力建設。

    科學應對 有備無患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強防洪能力”“加強山洪地質氣象地震災害防治”。一些代表委員提出,要強化風險管理,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因地制宜,針對重點區域災害隱患點加強監測,觀測網完善優化佈局,加強雷達覆蓋,彌補空白。”鄭國光委員説,“比如降雨量超過25毫米,在西部容易出現災害,而東部沿海卻司空見慣。若標準一樣,會造成東部老喊‘狼來了’産生麻痹思想,而西部則錯過防災最佳時機。”

    “要強化風險管理,實現對各種風險和隱患治理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根據災害風險格局,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校長董常生説。

    “開展災害知識培訓和應急方案演練,大力提高公眾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和避災自救技能。”全國政協委員、陶然居飲食集團董事長嚴琦説。

    “探索建立由政府、市場及其他社會力量相結合的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構建巨災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抗禦巨災風險的能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説。

    “災害或許無法避免,但科學應對災害的態度和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下一個可能發生的災害時,更加從容,不再束手無策。”林而達説。

 
 
 相關鏈結
· 許志琴代表:健全和完善科學的防災減災體系
· 農業部:做好農業防災減災 確保“菜籃子”供給
· 我國將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 推動科學防災減災
· 防災減災意識在四川地震災區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