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兩個率先”重托 凝聚“創新”“富民”共識
——來自江蘇的代表委員的聲音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鄧華寧、崔清新)站在已“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新起點上,如何增強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如何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成為兩會上來自江蘇的代表委員思考最多、議論最多的話題。
近10天的時間裏,從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到代表團審議、參加小組討論、開放日答記者問、聽取審議“兩高”報告……江蘇的代表委員們圍繞重點議題緊張高效地履行職責、參政議政。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説:“當前,江蘇的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二五’時期,是江蘇推進‘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新驅動戰略’作為‘十二五’江蘇跨越發展的核心戰略,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顯著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劉永忠代表説,淮安過去是江蘇相對落後的城市,但在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的新一輪競爭中,利用好自己的獨特優勢,轉變思路,就能抓住新的機遇。淮安絕不允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寧可招不到商,也絕不把污染項目引到淮安,絕不能為了政績而吃“子孫飯”。
許津榮代表説,中央領導人對江蘇將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給予充分肯定,希望江蘇“注重加強自主創新”,我們要在新一輪發展中將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
“創新的關鍵一條,是充分釋放高校院所的科技資源優勢。江蘇高校多,科技創新能力強,‘十二五’期間應發揮積極作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代表説。
沈健代表認為,江蘇具有科教與人才的明顯優勢,同時也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使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錢月寶代表説,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關鍵的一條是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企業活力煥發,勇當創新的“主角”。企業實現技術創新,需要培育一種全球視野。僅靠關起門來搞科研還不夠,更要借鑒國際前沿的新技術,讓更多的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
一枝一葉總關情!增加居民收入、住房保障、就業、醫療、教育等民生熱點成為提案、議案的重要內容,傳遞著7000多萬江蘇人民的期盼。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難點在農村,我們要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農村。”蔣宏坤代表説,今年,蘇州力爭實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並軌,明年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並軌,後年實現城鄉醫療保險並軌。
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説,推進城鎮化要保障農民利益,要讓他們在就業擇業、勞動報酬、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全國人大代表申湘琴認為:“目前學前教育仍然是各級各類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政府投入不多,辦園經費保障不足,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園際之間發展不夠平衡等。各級政府應像重視義務教育那樣重視學前教育。”
提案議案,力透紙背;真知灼見,鼓舞人心。每一條提案、議案、建議、意見,都彰顯著江蘇代表委員思發展、謀民生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