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北京,春意融融。
“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創新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溫家寶總理鏗鏘有力的話語在人民大會堂響起。今年人代會上,“社會管理創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社會管理是老話題,也是新課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今年兩會前夕,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直面現實問題,回應人民關切,在邁入“十二五”之際,黨和政府清醒而睿智地認識到“這是一項必須完成的重大戰略任務”。
廣納群言,匯聚民智,共商國是。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言獻策。
重中之重——
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13億人口,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社會改革,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構性變遷,當今中國面臨的社會管理任務異常繁重,當屬“世界之最”。在日益開放、動態、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中,創新社會管理顯得十分緊迫而必要。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代表説:“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利益格局加速調整,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已成當務之急。”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管理。時代在發展,中國在發展,人民的需求在變化,管理的內容和形式也要適應變化。”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代表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的車輪跑得很快,僅30多年就跑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而社會管理的車輪沒有相應跟上。
“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數億農民工流入城鎮,需要提供相應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大量出現,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 ‘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服務好、管理好‘社會人’,是新課題。”
“隨著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管理提出新要求。”
“地區、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社會管理和服務措施滯後等因素,導致土地徵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等傳統問題進一步凸顯,勞資糾紛、債權債務糾紛等新型矛盾不斷産生。”
……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社會管理創新,是當今中國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黨和國家的久安具有重大意義。只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才能為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凝聚強大力量。
以人為本——
寓服務於管理之中
社會管理千頭萬緒,服務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社會管理創新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生活中。
“社會管理,説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兩會前夕,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切中肯綮。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起了兩會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吉林省政協主席巴音朝魯委員表示,社會管理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無論形式手段如何創新,機制如何創新,根本宗旨不能變,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在服務與管理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宋貴倫代表説:“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以改善民生、完善服務為導向。社會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把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新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代表、委員們認為,做好社會管理創新這篇大文章,必須重視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只有把社會管理工作視作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把社會管理過程當作做群眾工作的過程,才能從根本上維護群眾利益,凝聚發展合力,不斷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
“光是‘車下去’、‘身下去’還不行,‘心下去’才最重要。俯下身去傾聽,才能了解群眾需要什麼樣的管理和服務,怎樣做好管理服務。”青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代表説。
各級政府如何把服務融入管理之中?代表、委員們對建設“服務型政府”進行了熱烈探討。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加強社會建設,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和保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積極推進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為群眾、為企業、為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威海市委書記王培廷認為。
“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應該以服務來促進管理。”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群委員認為,政府“轉身”難在權力,解決之道在於轉變觀念,要有為民之心,按法律辦事、按程序辦事。
來自江蘇南通市崇川區鐘秀橋街道的黨工委副書記邵敏代表,每天都在和計生、衛生、社保、外來人口服務等各種瑣事打交道,幹的都是上門走訪、接待來訪等小事。“只有為群眾服好務,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邵敏説。
多方參與——
完善社會管理格局
社會管理,離不開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
“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完善社會管理格局。”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
談起社會管理格局,合肥市市長吳存榮代表認為:“黨委領導,關鍵是要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負責,關鍵是要更加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落實好各部門的職責。”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政府要舍得放權。江蘇省海安縣縣長單曉鳴代表説,在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下,把政府不該辦的事情放手交給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仲介機構去辦。地方政府還應該大力推進鄉鎮政法綜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綜治辦公室、調解室建設,完善專職保安、專業巡防、專職監控、專職調解、流動人口專職協管、專業社工“六支隊伍”,使社會管理力量實現專業化發展。
據民政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共44萬家,此外還有24萬家在各級民政部門備案的城鄉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大量未登記的“草根”組織。王名委員説,要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推動社會組織功能全面升級,落實並簡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全社會支持公益事業,繼續加大購買服務等財政支持力度。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周然委員説:“如果能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其他社會行業組織、仲介機構、志願者團體的作用,讓各類社會組織有效匯入社會管理服務大格局,那麼,在基層實現‘群眾權益有保障、訴求有渠道、怨氣可釋放、危機能控制’就有了重要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社會組織的不斷涌現已成為社會管理面臨的新課題。“在湖南嶽陽,民政部門註冊的社團組織有232家,沒註冊的機構則有上千家。以汽車協會為例,購買某一品牌汽車的車主都會經常以俱樂部的形式聚在一起。一旦他們中有人遇到問題,就有可能演變成大範圍的矛盾糾紛。因此要關注新社會組織。”岳陽市市長黃蘭香代表説。
重心下移——
夯實基層基礎
社會管理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
代表、委員們指出,社會管理創新,重心在基層,亮點在基層。黨的方針政策再好,要靠基層去落實;百姓的期盼再簡單,要靠基層去發現。
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代表説,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從源頭化解社會矛盾,是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的重要著力點。浙江省以開展“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為載體,深化“學楓橋、保平安、促發展”主題活動,在全省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基層社會管理模式,化解矛盾,調解糾紛,有效避免了社會管理的“真空”和“盲區”。目前,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和98%以上的村(社區)已實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
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最為重要的組織基礎。代表、委員們認為,各級黨委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基層組織要發揚好的傳統,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日常“必修課”,長期堅持不懈地做。
來自河南的趙素萍代表説,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社區、農村黨組織的人員、經費、管理都應有保障,把管理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南昌大學副校長朱友林代表關注基層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況。他認為,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群體,相比于其他社會階層,話語權不多,社會應當給他們提供更廣的服務平臺。社區要延伸組織“觸角”,成立居民互助機構來幫助他們。只有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有助於社會管理。
湖南省環保局副局長潘碧靈委員認為,利用網絡進一步暢通民意溝通渠道,建立和完善意見建議的蒐集整理分析機制,有益於加強社會管理。
針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帶著對各自領域的思考,直面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代表委員們暢所欲言,對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滿懷期待。(記者 裴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