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地溝油、瘦肉精、動車事故、校車事故、空氣污染、個人信息洩露……過去的一年間,各個領域頻頻響起的“安全警報”,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安全”,已成為無法回避的民生話題。201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同把脈“安全”這份沉甸甸的百姓期盼,對經濟社會如何和諧安全發展建言獻策。
為什麼百姓需要“安全感”
“生活在安全的社會環境中,安全飲食,放心就醫,平安出行,擁有一份踏實、從容、鎮靜、厚實的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全國人大代表袁淑梅説。
全國政協委員王書平表示,安全感來自於個人對自身的掌控感和對未來的可預期感。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老百姓在這兩方面恰恰難以得到滿足,不得不去面對並承受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對生活和心理帶來的各種衝擊。
“安全感的缺失,一方面與個人的欲求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面,還要從我們的‘大環境’找原因。”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説,近年來不斷曝出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産品質量等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勢必會增加日常生活的危險程度;而相關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又加劇了這種不安全感的傳導和放大。
部分代表、委員反映,安全感也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有關。當前,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生活節奏加快,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心態趨於複雜,同時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時間也在銳減,這很容易讓人們的心靈無所適從和皈依。
社會體系可依靠是“安全感”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韓德雲説,當前,影響人們安全感的因素很多,關鍵一點是這些問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換句話來講,就是我們的社會體系可不可以依靠,社會管理者能不能被信任。”
“科學發展,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沒了安全感,發展還有什麼意義?”王書平委員認為,安全關係到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民心向背。
民進中央在一份提案中指出,實現安全發展,不能僅依靠階段性、運動性的措施,而必須在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行各業,乃至廣大人民群眾中牢固樹立起安全發展的理念,把“安全”真正作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提案進一步指出,保障安全發展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應明確政府的監管和保障職能,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各項制度和政策設計之中,並改革現行安全管理體制,提高現有的安全監管機構的權威性和監管能力。
重塑安全感是政府和全社會責任
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重塑安全感任重而道遠,是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政府部門、有關機構一定要盡到責任,讓老百姓能夠在放心的狀態下生活。”全國政協委員陳錫文認為,應該説各級政府已經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大力整治環境污染,積極推動醫保、社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等等,但是與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和心理預期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
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政府應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著手,下大力氣剷除一批嚴重影響老百姓安全感的毒瘤頑症,從源頭上解決老百姓未來生活和發展的後顧之憂。
全國政協委員劉紅宇強調了用法制保障百姓安全感的重要性。她説,日前公檢法三部門明確“地溝油”犯罪情節嚴重的最高應處死刑,這是對不法分子的一種極大震懾,也是給老百姓的一顆“定心丸”。
經濟社會的安全發展,同樣離不開公民的道德自律。全國人大代表趙治海認為,在經濟高速發展、道德思潮紛繁複雜的年代,迫切需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人人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關愛他人,最終凝聚成全民族同舟共濟的情感。
“安全感的重塑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更離不開社會體制的完善。”葉青代表説,只有社會制度和管理體制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和改變,讓人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順心、過得舒心,才能讓安全感得以穩固下來,在每個百姓內心深處紮根。(記者鄒偉、余曉潔、顧瑞珍、孫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