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劉錚、王希、趙曉輝)溫家寶總理5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12年中國經濟的主要預期目標,部署了宏觀調控和推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透過這份報告,人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走向。
雙穩: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基本穩定
7.5%,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八年來第一次略微調低了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4%左右,物價調控的預期目標與去年保持不變。這樣的搭配,體現了怎樣的意圖?會怎樣影響經濟走勢?
“在各種矛盾交織的嚴峻形勢下,中國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來應對難題。同時通脹壓力仍然不小,增速穩一些有助於穩定物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説。
經濟增速和物價往往是一對矛盾。在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由於經濟增速過快引發物價大漲並不少見,而一味壓低物價又要冒經濟“失速”的風險。
報告提出,要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我們要的是經濟增速和物價的雙穩,二者之間要尋求好平衡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指出。
多種因素作用下,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從一季度的9.7%回落到四季度的8.9%,這一態勢今年仍在延續。與之相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從去年年中6.5%的高點回落到年底的4.1%,雖然今年1月份反彈,但主要是春節提前的季節性因素。
“主動放緩經濟增速,使增速向合理區間回歸,有利於穩定物價,更是為經濟轉型創造條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指出。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當前雖然物價漲勢已趨緩,但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壓力是長期存在的,國際油價走勢不定,百姓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對物價非常敏感,不能掉以輕心。
推進:擴大消費與産業升級將加大力度
穩不是目的。不穩,進不了;但不進,也穩不住。穩中求進,是今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在外需低迷之際,中國經濟發展靠什麼支撐?在市場競爭加劇之時,中國經濟靠什麼應對?報告指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今年工作的重點。
“在外需萎縮的情況下,擴大內需、走向消費主導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分析認為,有效釋放國內消費能力,可以使中國經濟在未來一二十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擴大消費,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收入水平,最大的潛力在於城鎮化。報告指出,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大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認為,這樣會使中等收入者佔居民的主體,會使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鎮中。任務非常艱巨,但必須做起來。
實體經濟的發展在報告中得到了強調。在競爭加劇、成本上升的倒逼下,産業結構升級是唯一齣路。報告指出,要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指出,中國不能再滿足於簡單加工製造出口,要把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轉型抓手。
量大、面廣的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是更加現實的選擇。報告安排,今年要擴大技改專項資金規模,促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技改資金四兩撥千斤,以財政資金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産業相結合,是提高“中國製造”質量,形成新競爭力的最佳發力點。
激活:以改革破解難題激發活力
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一團麻般複雜,但換個角度看,卻如同一根線般簡單,那就是體制、機制的制約。
報告提出,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今年的改革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
“改革,不僅解決今年中國經濟的問題,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強調。
報告提出,完善和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個部門,研究制定工作計劃、倒排時間表,確保在今年上半年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相關實施細則。
全國政協委員、天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天樂認為,民營企業對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奮,因為關係到未來發展前景。民企最感興趣的領域是基礎設施、金融,特別是金融可以提供“活水源頭”。
遲福林委員認為,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要毫不動搖加快發展,關鍵是要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競爭,這樣才會促進中國經濟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強。
收入分配改革牽動人心,關係長遠。報告提出,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遲福林委員強調,收入分配改革關係到消費擴大和社會公平,“調高、提低、擴中”的思路早已明確。同時,這項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要在權衡各方利益、協調各方關係情況下,果斷決策,儘快推出。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取決於改革。”鄭新立委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