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解析改革"三個問號"——兩會內外聚焦"深化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解析改革的“三個問號”——兩會內外聚焦“深化改革”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  政府工作報告出現近70次“改革”,代表委員競相提出“改革”的議案提案……兩會期間,走過“而立之年”的改革,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改革為何廣受關注?深化改革難在哪?推進改革路徑何在?兩會內外,代表委員和專家紛紛各抒己見。

    走過“而立之年”的改革為何備受矚目?

    “為什麼改革很難?為什麼有些改革在實踐當中變了樣?”6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小組發言中,發出一連串改革追問。

    兩會內外,改革話題持續升溫。會前,國內深化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會中,推進改革成為兩會現場出現頻率最高、觸及面最廣的話題之一。

    改革為何再起熱議?代表委員認為,改革開放歷經30餘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我國又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從改革中汲取新的動力。同時,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也在不斷顯現,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克服和解決。

    “包産到戶吃飽肚,外出打工致了富,進到城里落了戶。”當了20年全國人大代表的河南新鄉市小冀鎮京華村村委會主任劉志華這樣描述改革30多年來農民訴求的變化,“農民期待變成市民,現在還面臨種種障礙,怎麼辦?只能靠推進改革來解決。”

    當前,一些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引發了人們對民間資本投資遭遇“玻璃門”“彈簧門”的關注。“近年來,在一些領域,不缺改革的政策和舉措,但具體執行操作不到位。”全國人大代表、三全集團董事長陳澤民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陳澤民認為,從三全集團的發展看,沒有昨天的改革,就沒有三全的今天;同樣,沒有今天的改革,也沒有三全的明天。“一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都應在改革中克服,堅持改革是唯一的道路。”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正確抉擇。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關注改革是好事,通過關注凝聚起人們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共識,積蓄力量,正是改革再出發的動力所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説。

    深化改革難在何處?

    走過30多年後,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

    有了改革共識,但前行的道路並不平坦。代表委員認為,當前改革面臨幾重難題:協調利益分配難、推動政策落實難,很多問題久拖不決且矛盾重重。

    遲福林認為,30多年的改革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了,與此相聯絡,利益博弈格局也初步形成,並且有進一步固化的趨勢。“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的形成已經具有普遍性。壟斷行業為什麼難改?就是因為行業利益太突出了。”

    新醫改3年,成績斐然,但在公立醫院改革、醫藥流通領域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整合等方面的深入推進還比較艱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説:“阻力在於利益協調難度加大。”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説,改革開放初期,發動一項改革往往能找到普遍受益點,現在這個點很難找,當時存量動不了動增量,現在增量和存量是聯動的,怎樣對待既得利益是改革的難題。

    有“農民工司令”之稱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連續多年呼籲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福利保障問題。他説,雖然國家出臺了許多舉措,但農民工入籍難、社保轉移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解決進展緩慢。

    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政策出臺已有幾年,但許多相關部門的實施細則仍未出臺。電信、金融、電力等行業依然很難看到民企的身影。全國人大代表、河南春江集團董事長裴春亮説:“政策落實難,改革步伐慢,越拖矛盾越多。”

    代表委員認為,當前,我們還存在經濟調節“越位”、市場監管“缺位”、社會管理“錯位”、公共服務“不到位”等現象,致使一些改革久議不決,決而難行,行而難破。

    “面對重重矛盾,改革不能退,當前要有更大的決心推動改革,要堅定地、自覺地、長期地把改革作為中國發展的動力。”遲福林説。

    推進改革路徑何在?

    面對難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膽探索,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並且提出了今年改革的6大重點任務。

    下一步,改什麼,怎麼改?

    代表委員認為,“九五”計劃以來,縱跨四個五年計劃或規劃,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今存在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本癥結,在於體制機制制約。

    “長遠來看,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遲福林説,“在經濟領域範疇,應當是市場主導下充分有效地發揮政府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導下,有限地發揮市場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之一,就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怎麼轉變?代表委員認為,關鍵是要有務實的行動。“政府轉變職能需要創新管理模式,增強服務理念。” 全國人大代表、峨眉山樂山大佛旅遊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馬元祝説。

    “加快推進政府改革”和“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六項改革重點任務,馬元祝建議國家加快改革金融信貸體系,推動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夯實基礎。

    “改革是從破解自身不足起步的。如果對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不敢剖析,那就不可能改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

    政府工作報告坦誠地承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節能減排、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完成;徵地拆遷、安全生産、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問題還很突出。

    代表委員認為,這些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領域應是當前改革的重點。“貧富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改善民生,成為社會改革面臨的重大任務。”遲福林説。

    這些“重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給出了舉措,如鞏固房地産市場調控成果、降低食品價格中間成本、教育支出要佔到GDP4%等。

    路徑,在熱議中清晰——代表委員認為,站在改革新的關口,就是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型,加大醫藥衛生、社會保障、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改革力度,解決好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

    “2012年的方針是‘穩中求進’,‘進’就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優化結構,使之更加協調;節能減排,加強環境保護;致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説。(記者陳二厚、季明、李亞楠、何宗渝、于文靜、趙文君、張鶯)

 
 
 相關鏈結
· 南存輝代表:“收編”民間資本 促進民企發展
· 人大代表呼籲“看緊兩頭”促進民營企業發展
· 中國足球是全方位落後——崔大林談中國足球
· 農民“三權”首入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熱議
· 邵佔維代表:只要下決心 公車改革就能一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