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張曉松、李斌、吳雨)“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正確抉擇。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膽探索,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2頁半篇幅、近70次出現“改革”字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引人注目的篇幅,發出了繼續全面推進改革的強烈信號,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
“報告提出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涉及到了比較深層次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央的許多具體方針政策就難以落到實處。”全國政協委員朱成鋼説。
“我們要堅定信心、毫不動搖、永不停頓,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全國人大代表楊子強説。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改革,是掃除體制機制障礙、著力解決當前發展難題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現: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壓力與日俱增,收入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有拉大趨勢,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後……這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只有迎難而上,勇於創新,靠改革加以解決。
“中國民營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已佔大半江山。但在一些行業領域還存在著‘玻璃門’‘彈簧門’現象,看得見進不去,進去了一半又被彈回來。”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説,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就必須解決市場準入問題,國務院已經下了“死命令”——上半年出臺鼓勵民間投資實施細則,有再大困難也要完成。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改革,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為未來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的需要。
不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就不能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理順城市與農村關係,就不能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不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關係,就不能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當前,一系列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躲不開、繞不過,現在不解決,必將影響到未來發展。
“改革,不僅解決當前中國經濟問題,更會激活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全國政協委員鄭新立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取決於改革。”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改革,是調整優化利益格局、克服改革發展重重阻力的需要。
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發展模式、突破既有體制框架、調整各種社會關係,必然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不可能一帆風順。特別是現階段,經過30多年發展,改革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易而難,步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改革的難度在加大,阻力也在加大。
“當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而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來自於政府自身,就是那種同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已經不相符合、不相適應的行政權力配置結構和部門利益,這些東西不突破改革很難深化。”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説,“我們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推進改革。”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改革,是積極回應群眾呼聲、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從收入分配到公共服務,從子女入學到居民養老,從物質需求到文化需求……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人們對發展寄予了越來越大的期望,也對改革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談到收入分配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劉克崮列出一組數據: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已從2000年的2.85:1,躍升至2010年的3.45:1;用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基尼系數在2000年就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須抓緊進行。”
當今形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拿出“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勇立潮頭”的銳氣,堅定不移地將各項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力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攻堅的進程更加順利、改革發展的成果為民所享。
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要注重頂層設計。要注重各項改革措施之間的協調性、連續性,避免決策之間出現矛盾、牽制,最大限度減少改革阻力。同時,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把基層和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作為改革的原動力。
“發展必須依靠改革,改革必須依靠人民。”全國人大代表娘毛先説,“要多傾聽群眾意見,多了解基層的情況。”
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就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6項改革任務: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化價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推進政府改革。
代表委員認為,既要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領域改革,也要找準突破口,不失時機地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發展永無止境,改革永無止境。
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只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繼續以改革作為發展的強大動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掃除阻礙,抓住機遇、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