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條件寬裕要有意識提升建構築物抗震能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14:30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時間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目前,災區情況如何?為什麼這次6.5級地震造成的人員和財産損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與當地複雜的地質情況有關?我國目前地震預警技術如何?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請關注地震專家問您深度解析!2014年8月6日14時,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對地震相關問題進行解答,並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地震對於地球來説是一個很常見的地殼運動形態,但是給人類造成的災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體現,這次在魯甸造成的災害還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我們看到從空中航拍的畫面,心靈非常受觸動。那我們看到一些報道,比如南美智利,當他們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時,建築物損毀程度和人員傷亡相對於我們6級地震小很多,這就牽扯到地震成災的原因,為什麼地震震級比較高而災害卻比較小,有的地震震級比較小,但災害比較大?

    [潘懷文]你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事例,就是為什麼在南美的智利曾經發生了震級非常高的地震,但是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卻遠沒有我們預想當中的那樣大,這就是如何減輕災害損失這樣一個大家關注的話題。從地震災害的特徵來看,我們往前回溯,在上世紀早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態勢,那就是當發生一個強烈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包括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其程度是基本相當的。而過了幾十年,經過發達國家對地震災害特徵逐步認識並採取一系列防災的行動後,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同特徵。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講,依然面臨著遭受嚴重地震災害損失的局面,比如説在2010年在海地曾經發生一次7.3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了將近30萬人的死亡。從客觀情況來看,7.3級地震,震級雖不低但也不算太高,但是由於海地是一個赤貧的國家,整個國家的抗震能力非常之差,所以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災害損失,我們看到,包括它的總統府都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

    反之,我們看近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在同樣經歷強烈地震之後,雖然其經濟損失數字十分驚人,但是因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已經得到了極大減少,這就使我們看到開展有效的防災行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而您剛剛講到的智利又是一個可供我們借鑒的典型事例,智利本身也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條件也不是非常好,但是這個國家地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周邊,發生了很多十分巨大的地震。由於智利飽受地震災害的影響,所以近幾十年來,智利對於防範地震災害,特別是在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經過幾十年不斷的積累,使得這個國家的建築物抗震性能和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也就是為什麼當8.8級巨大地震在智利附近沿海發生的時候,對它的陸地上建築物沒有造成大的損失的原因。

    相對來看,比較我們中國自身的經歷,也可以看出有大致相同的經歷。我國也是一個飽受地震災害、地震非常頻發的國家。大家記憶猶新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當時的唐山市是一個基本不設防的城市,也就是説構建築物基本上沒有任何抗震設計和準備,當地震突然來臨的時候,整個唐山市的構建築物全部垮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有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綜合國力在增強,也有大批的建構築物在這幾十年中新建,或者對舊有房屋進行了改建加固。所以總體來看,我國建構築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還是處在發展中國家這樣一個發展進程之中,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我們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建築的性能在不斷改進和提升,抗震性能也在提高,經過一些實際破壞性地震的檢驗,震後沒有出現明顯的人員傷亡和損失。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大量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的構建築物抗震能力還相當落後和低下。比如這次魯甸地震的發生,地處國家級貧困縣,雖然近些年來通過新農村建設,有些新建建築注意了抗震性能的提升,但是歷史的欠帳還很多,在災區出現比較多的房屋垮塌,以至於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但從總體趨勢來看,隨著我們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我國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是在逐漸增強,但相對來講這還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進程當中逐漸加大投入,特別是要注意培養防震減災的基本意識。當我們的經濟條件逐步寬裕的時候,要能有意識的把建構築物的抗震能力提升,把公眾的防震意識增強,多進行災害應急的演練,會使我國整體抗震能力逐步提高。基於多地震的國情,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發生的強烈地震中,我們還可能會遭受比較嚴重的損失,但是隨著我們不停的努力,這種損失特別是人員的傷亡會逐漸趨於減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社會,包括地震專業部門一起共同努力,才能達成這樣一個基本的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 胡國香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