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時間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目前,災區情況如何?為什麼這次6.5級地震造成的人員和財産損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與當地複雜的地質情況有關?我國目前地震預警技術如何?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請關注地震專家問您深度解析!2014年8月6日14時,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對地震相關問題進行解答,並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理想狀態就是震源剛剛一震,地震還沒有波及到地面,當地群眾就可以手機上收到信息,在什麼時間要發生地震。 [潘懷文]要預警,首先在地震發生比較近的區域內要有足夠數量的地震觀測臺站。地震發生後,波動被附近的幾個地震臺站接收到,這些信號以電波的速度被傳送到處理中心進行自動分析。如果臺站足夠密集,從地震發生,地震波傳播到觀測臺站,所需時間也就是幾秒鐘之內,信號同步地傳遞到處理中心,計算機自動地分析出地震的參數,可以向震區快速發佈,在震中較外圍的區域可以在造成破壞的波動到達前獲知地震消息,採取緊急避險措施。在地震波中造成嚴重破壞的是橫波,其傳播速度大約是3公里每秒。而地震儀器檢測到地震波後傳遞電波的速度接近於光速。比如一個地震在甲地發生,我們人在乙地,和甲地雖有一定的距離,但還是在地震造成破壞的範圍內,那就有可能在地震波還沒有到達乙地之前,我們已經提前獲得了地震的信息,可以採取一些相應的應急措施。利用地震預警提供的幾秒至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可以採取很多措施,比如人員的快速逃生,運行中電梯在就近樓層停靠,高速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剎車,行進中的汽車在路邊平穩停車,輸油管線提早自動關閉閘門避免污染及火災等等。 建設起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面既有技術的手段,也包括社會的管理,比如誰來發佈預警,預警信號如何得到,得到預警的信息之後如何採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預的自動化的減災行動,這些都是比較複雜的工作。目前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先例可供我們借鑒。自從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國已經把地震預警提到議事日程,也在開展一些研究和實驗工作,現在正在籌備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將在預定區域建設比較密集的地震臺網,該臺網要能滿足地震預警、地震參數速報、烈度速報、地震科學研究等多種用途。還將建設有高度可靠、準確測定地震預警自動化的處理系統,將有多種應急産品産出。還需要建設起多種用途的實時信息發佈系統。 預警技術本身存在預警盲區等技術局限性。所謂盲區就是在一個大地震發生的震中區,也就是最需要獲得信息的地方,但是由於地震波傳遞到這裡的用時很短暫,還來不及獲取預警信息,地震破壞已經發生了。對於小的地震無需預警,越是巨大地震越需要預警,而巨大地震震中區域往往是難以得到預警信息的。只有在震中區的周邊區域才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供預警時間的操作範圍。 從預警信息的傳播渠道看,現在還沒有成形的網絡和運行機制。如果現在得到的預警信息僅限于類似于手機短信類的信息,可能會使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跑到戶外等避險措施,但是對於其他的一些生命線工程,如何採取預警的下一步操作,就需要十分慎重,現在還處於研究階段,遠沒有形成能力。 另外,預警信息也存在誤報和漏報的風險,而且信息發佈後可供採取緊急處置的時間極短,也可能導致社會風險。所以地震預警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參與。 大家也能看到有一些機構在做一些關於預警的先期實驗,還是取得了一些不錯的進展。從目前來看還只是實現了把地震信號快速檢測和初步傳遞,後面避險行動如何採取還有很多問題。但總體來看,它的效果還有待於進一步評估。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