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科技報告應成為我國科研人員的職業能力和習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8 11:0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關於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推動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續積累、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科技報告制度由誰統籌實施?社會公眾怎樣共享科技服務?《意見》的各項規定如何落到實處?9月18日10時,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葉玉江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賀德方作客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回答網友關心的問題。

    [主持人]撰寫提交科技報告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説是一個自覺行為還是強制行為?他們更願意或者更主動的從事這件事情或者我有這個義務和責任把它寫下來?怎麼樣更好地引導科技工作者做好這項工作?包括怎麼樣提高科技報告質量? 

    [賀德方]首先,科研人員申請的項目如果是國家各級財政支持的項目,撰寫科技報告就是科研人員的責任和義務,是強制提交的。其實美國也一樣,美國能源部門的項目明確規定,申請超過25000美元的項目必須按照規定來提交報告。從另外一個角度,撰寫科技報告也應該成為我國科研人員的一種職業能力和習慣。科研人員如果不寫報告,課題就沒法驗收,沒法驗收就沒法申請新的科研經費,所以這是強制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科研人員寫報告以後,如果別人根據科技報告沒法重現科研過程,你説他是科學研究嗎?科學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可以重現、檢驗。

    再往深説一下,科研人員非常關心他提交了報告,是不是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已經提到了,我們設計系統時把用戶分類,公共用戶可以看到科技報告的基本信息,甚至有些基本信息也要再延遲一段時間再公開。我們給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充足的時間,一般三到五年,這個週期已經很長了,但是科技報告是必須要提交的。

    關於質量,他不需要同行評審評議,科研人員按照要求寫完以後,本單位審核以後,按照系統就提交了。再往上作為報告的各級管理部門和收藏部門來説,也不對內容進行審查。那怎麼控制它的質量?你提交科技報告到這個系統對外開放共享後,你的同行會看,同行在看的過程中會驗證這個人的研究有沒有做假,有沒有抄襲數據,通過這樣的系統來解決。因為沒有這套系統就沒有辦法實現。

    [主持人]這是完整保存的,實際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歷史,經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在提交報告的時候,我們的科研人員會想到。

    [賀德方]美國的科技報告是1945年開始的,它用了30年時間才形成規模。形成的過程當中,包括法律的健全,質量的提升是有一個過程的。

    [主持人]那科研人員有沒有這個習慣?能力又怎麼樣?

    [賀德方]如果有制度約束,習慣慢慢就形成了。現在也不是説絕對沒有,我們國家的國防科技報告系統1980年就建設起來了。美國也是先啟動的國防部的AD報告,20年以後才開始啟動民口的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科研發展的階段到了,科技投入也到了,科技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逐步發揮了。

    [主持人]目前狀況我們理解是不是科研工作者在很繁重的科研工作當中再撰寫報告是一種負擔,會不會是這種狀況?

   [賀德方]在科研過程當中本身就要記錄過程,你説搞研究只看不記錄,那過幾天你就看不到了,科研人員本身就有記錄,只不過機構和政府層面沒讓他提交這個記錄。我覺得並不是增加額外的工作量。把過程積累下來,對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是一種提升,對機構來説是一種科技財富福祉。每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一萬億,形成這樣一個財富,是全體國民共同的科技財富。

   [主持人]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你做試驗時是要記錄的,數據、得到的結果等各個方面都是要記錄的。

    [賀德方]現在就是要按照標準格式記錄,還要提交,還要經得起同行的檢驗和歷史的考驗。

    [葉玉江]科技報告工作剛剛啟動的時候,可能很多科研人員會覺得是負擔,所以我們要強制,慢慢形成習慣。但這是最重要的要求,別的負擔可以減輕,這個負擔不能減輕,這是基本義務,國際上都是這樣做的,你做科研人員必須要有這個意識,我做科研就要提交科研報告,根深蒂固,其他東西可以簡化,這個東西不能簡化。

責任編輯: 胡國香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