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決吃飯問題有三靠:制度創新、科技進步、政策扶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6 10:58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應意大利共和國總理倫齊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當地時間14日開始對意大利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李克強會見意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同倫齊總理舉行會談,兩國總理還共同會見中意企業界人士,出席中意創新周大會等活動。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格拉齊亞諾邀請,李克強在羅馬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併發表演講。李克強首次訪問意大利,收穫了哪些于兩國互惠互利的新成果?對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具有什麼意義?怎麼理解李克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演講?請聽專家為您深度解析!

    [主持人]正像剛才程老師説的,我們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了糧農組織總部,併發表了演講,在演講當中有透露出很多信息。首先是我們非常開放的熱情的態度,也講述了中國很多成功的經驗。那您對總理的這次講述有怎樣的解讀?

    [程國強]總理在這次演講中明確表示,中國願意無保留提供技術和經驗,與世界各國消滅貧困和饑餓。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很早就受到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關注。我記得90年代初期時,美國有一個學者預言,中國只有佔世界10%的耕地,而我們有相當於世界人口的20%的吃飯群體。因此,他認為中國養活不了這麼多人,而且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不好會影響到全世界。所以在1996年,當時的中國總理出席糧食首腦會議時就對這個論調給予了堅決的回應,説我們一定會立足國內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應該説實踐證明,中國這麼多年在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上取得了很多經驗,我們有重大的成就,對世界糧食安全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那我們究竟是怎麼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的和減貧問題的?我們主要有三靠:一靠制度創新。二靠科技進步。三靠政策扶持。所以總理這次在演講中根據糧農組織所設定的今年糧食年的主題,就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對中國農業這麼多年取得成就,對家庭經營作了很充分的闡述。從我們的基本實踐經驗來看,我們這麼多年之所以能解決吃飯問題,首先是靠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就是總理所提到的,我們從改革開放初期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經營制度。這實際上是改革的第一幕,就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拉開了改革的序幕,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那改革的關鍵就是我們把農戶家庭確立為農業經營的主體,過去是在人民公社制度下,我們是集體經營。我們把農戶家庭確立為農業經營的主體以後,就給了農民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實際上就徹底解決了中國農村的生産力,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産積極性,這為我們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二是靠科技。國外專家所擔心的,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總的耕地面積只有世界耕地面積的10%,不到10%,而我們的人口達到世界總人口的20%。人多地少這樣一個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今後要解決吃飯問題,解決糧食增産問題,根本出路是在科技,這是我們這麼多年所確定的解決糧食問題的基本技術路線。特別是在技術研發和推廣方面,在機器設施農業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總理在演講中專門舉了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前不久媒體報道,袁隆平先生超級稻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已經達到1000多公斤。

    這樣一個技術突破的後面隱藏著兩個政策含義:一個是更加堅定地表明我們是有能力、有信心依靠我們的有限資源解決吃飯問題的。第二,這個技術也是對維護全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這個技術不僅在中國普遍使用,同時也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從我們這麼多年的實踐來看,特別是最近十年,糧食已經連續十連增,面積擴大的貢獻不是很多,主要是靠畝産擴大,我們算了一下,這十年我們畝産提高了69.6公斤,對糧食增産貢獻接近70%。之所以在資源比較嚴酷的背景下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是依靠科技進步。

    第三是靠政策扶持。農業是一個弱勢産業,農業是自然在生産和經濟再生産交織的産業,所以它同時面臨自然和經濟的雙重風險。全世界對農業,特別是發達國家對農業都提供了支持保護,我們也是在新世紀以後,中央及時調整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出要對農業實施支持保護的方略。具體來講,一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另外就是採取一些補貼措施、價格支持措施,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同時採取措施調動地方政府種糧務農的積極性,這個政策措施也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因此我們解決糧食增産問題和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我總結是這三靠。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