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2014年是中國外交的歐洲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0 10:19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9日至18日開啟年內第二次歐洲之行,出訪德國、俄羅斯和意大利,並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3月訪歐,李克強總理6月訪問英國和希臘之後,這次訪問是中國政府今年對歐外交的又一重大行動。這次秋天之行收穫了哪些碩果?李克強總理在各種會晤、磋商、簽約、演講中如何詮釋了“創新”這個關鍵詞?此次歐洲之行展示了我國怎樣的外交形象?請聽專家為您盤點解析!

    [主持人]我們看一下這次總理出訪歐洲,可以説是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三月份訪歐和李克強總理六月訪問英國和希臘之後的一次出訪。網友對此也非常感興趣,為什麼今年好像對歐的高層出訪如此頻繁,如何看待這一年的中歐熱絡呢?

    [王義桅]歐洲一直是我們外交的重點,我曾經説過今年是中國外交的歐洲年,李總理也收穫了對歐外交這麼多年的果實。2013年伊拉克戰爭中歐形成了一個短期的“蜜月期”,那個時候多極化反對美國單邊對伊拉克動武,後來中歐關係一直處於比較動蕩的,從2004年超過意大利經濟總量,後來超過法國、德國,一年一個臺階,中歐更多是競爭關係。前些年發生意大利、西班牙燒中國鞋的等等對中國製造的東西進行抵制,單位經過歐債危機後中歐之間的力量對比形成鮮明的反差,原來低水平的競爭關係已經走過去了,全面深化改革以後歐洲人更多地想抓住中國發展的機遇了,心裏已經作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分量在這裡。這是力量轉變的結果,中日之間關係不好可能也是我們超過他的原因,這是客觀發展的趨勢。

    第二個大的背景就是歐債危機對歐洲的打擊,美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但是美歐的存量雖然很大,但是增量不組,他們搞TTIP的談判是帶動就業和經濟增長。亞太地區是歐洲經濟增量的貿易來源,尤其以中國為代表。所以歐洲在歐債危機後確實想抓住中國的機遇,這個機遇中有投資的機遇,剛才隆主任講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已經達到歐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以上,前幾年都是一個零頭,所以這是非常大的機遇。中歐之間抓住這樣的機遇去年16次領導人會晤後達成兩大市場、兩大力量、兩大文明的三個定位,今年習主席去歐盟總部訪問後中國發表了第二個對歐政策文件,所以中歐之間都把發展戰略進行對接,比如歐盟提出歐洲2020戰略,中國十二五規劃,現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把目標鎖定在2020這麼一個前景規劃上。

    所以在16次領導人會晤後提出所謂中歐四大夥伴關係,一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夥伴;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夥伴;三是相互改革借鑒的夥伴;四是世界多樣性的文明夥伴。通過這種把中歐關係進行重新的定位,落實到具體的成員國上李總理去德國搞了一個中德之間政府行動綱要,上萬頁的頁碼,內容非常豐富,都把2020戰略規劃落實到具體的中國和歐盟成員國的雙邊關繫上,所以收穫了這麼多的果實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歐債危機後的格局變化和中歐領導人抓住了大勢,把中歐合作的成果進一步更高更快更強上延伸。所謂更高就是創新領域,産業鏈更高端;更快就是向投資的發展、中歐之間不僅是貿易商的發展;更強就是加強了合作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這方面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責任編輯: 胡國香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