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9日至18日開啟年內第二次歐洲之行,出訪德國、俄羅斯和意大利,並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3月訪歐,李克強總理6月訪問英國和希臘之後,這次訪問是中國政府今年對歐外交的又一重大行動。這次秋天之行收穫了哪些碩果?李克強總理在各種會晤、磋商、簽約、演講中如何詮釋了“創新”這個關鍵詞?此次歐洲之行展示了我國怎樣的外交形象?請聽專家為您盤點解析! [主持人]網友還在這樣講中歐今年這麼熱絡,是不是到了一個關鍵期,是不是雙方都必須要抓住某一個機遇,想請兩位專家給分析分析。 [隆國強]我們總是講某個時候是關鍵期,可是回過頭來看不斷地都有關鍵期,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機遇。我覺得中歐現在確實面臨很多新的機遇,剛才義桅也講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歐洲出現了主權債務危機,所以對歐洲衝擊非常大,所以歐洲要推進改革,推進結構升級。對中國來説,我們現在處在國內三期疊加,是增長速度的換擋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那麼在這背後實際上是我們經過三年的發展以後中國的比較優勢也進行了轉換,原來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在全球開展競爭,這個優勢在很快地削弱,我們怎麼能夠贏得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重要的就是要創新,通過改革支撐創新。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就會發現中歐雙方就會有很多共同點,剛才大家講得更多的是改革,改革大家都有共性。 那麼在創新發展大家也有很多的共通點,歐洲要走出危機要創新,技術要升級,要有戰略性新興産業,就是德國的所謂的工業4.0的版本,其他的像法國也在搞再工業化戰略等等,都有一系列的升級創新的戰略推動。中國更是如此,我們這些年一直講建設創新型國家,到了眼前看來更到了關鍵期。所以在創新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合作,相互之間確實有很多的比如在人力資源方面各有優勢,在技術領域總體來説歐洲是領先的,我們需要去學習、借鑒的東西更多一點,但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同時中國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本土的大市場,技術創新的成果要找到市場才能實現它的産業化。所以相互之間在比較優勢、差異導向的互補性方面使得雙方開展創新合作的空間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次總理去訪問,在很多的領域裏面都在推進合作,其中可能最突出的就是在創新領域,雙方都有非常強烈的合作的願望,這就是我們在當前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合作機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