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12月14日開始對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進行正式訪問,出席在哈薩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在塞爾維亞舉行的第三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並赴泰國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李克強總理第二站到達塞爾維亞,其中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亮點?收穫哪些成果?中方將如何促進中東歐地區的發展?2014年12月19日14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于軍作客中國政府網,為您深度解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東歐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有多大?市場規模大概有多大?中東歐國家對基建投融資的模式又是什麼? [劉作奎]這個規模只能大概的估計,首先很大一部分是靠歐盟的結構基金和聚合基金來解決的。在2004年加入歐盟後它有一個結構基金支持這些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有一個泛歐的基礎設施改善框架,歐盟每年花費大量的鉅資改善基礎設施,但是基礎設施既是一種政策杠桿又是一個商業化運作,實力強的國家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或者找到融資申請歐盟的基金來建設這個。比如波蘭現在是利用歐盟結構基金最多的國家,但是有些國家像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歐盟雖然有這個錢但是很難獲得,因為本身國力融不了資,而歐盟結構基金必須要有20%配套的,你要修一條鐵路必須先配套20%,剩下80%結構基金來配合。這些國家很難達到這個要求,所以還是拿不到這個基金,這是很大的缺口。 再一個缺口在哪兒?原來結構基金對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改良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金融危機以後結構基金大幅度減少,最終體現的就是現在用得最大的大戶的結構基金必然減少,所以歐盟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必然減少,這個沒有辦法,中東歐國家立刻就看出來了,很多的港口、碼頭基礎設施的改良沒有資金,達不到這個要求了,所以外部的投資可能真的是他們需要的,要致富先修路。尤其像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這樣的大國需要一些基礎設施資金來注入。 但是投融資的模式,我覺得中東歐國家的魅力和優勢在哪兒?就在這裡,他是一個市場化的運作,而且是受歐盟規則限制的市場化運作,就是所有的項目工程必須投招標,這和中國在非洲這個地方,當然也有投招標程序,但是和中國在非洲和拉美其他國家的投融資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差別,是涉及到很激烈競爭因素在裏面,而且受到歐盟機制的約束在裏面,這個國家如果想接受投資中國要求有主權擔保,歐盟規定財政赤字不能超過3%,債務水平不能超過60%,投融資模式是受到歐盟限制的,增加了中國投資的難度,這是技術性的問題。再一個問題就是新興市場是由很後現代的國家為了促進就業和其他的東西,你在施工過程中實際實行過程中還有具體的實際要求,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比如你要修這個路要雇多少人,工資水平多少,休假等很細的標準都加了進去。所以它的投資模式是很具體和嚴格的東西。 [于軍]我補充一句,這個記者問的就是他需要多少,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我昨天晚上在做功課的時候印象中有一個數字是説我們最近去年一年吧,大概是50多億直接的投資是投在這個地區,那是一個很小的量,但是我覺得只能給他一個方向,3000億美元也是一個小數。再往上的話就要看它的規模、質量等等,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現在只能是這麼判斷。 [劉作奎]對,這個數給了我一個啟發,在哪兒呢?就是最廣大的中東歐市場需要錢的地方實際上我們還沒投進去呢,100億的狀況50億貸款大部分落到小分量、小當量的國家,所謂的西巴爾幹,而真正龐大的市場中東歐的其他的國家錢還沒進去呢,如果這筆錢算進去3000億還是4000億還不好説。 [于軍]我補充一點,比如他現在要做這個需要融資,同時還有一個標準的問題,對中國來説中國講究的這次合作也是互利共贏、合作共贏的,我們也是遵照市場規律辦事的。我會在合作框架之下參與你投融資的競爭,但是我的力度取決於你對我企業的使用情況,你對我産能的使用情況,以及你對我這個産品的標準的認可情況,這是聯絡在一起的。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