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煉真金——新興市場動蕩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2-26 20:5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兩會國際特稿:火煉真金——新興市場動蕩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王宗凱 劉雲非) 前期,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衝擊下,一些新興經濟體本幣出現較大貶值、股債等資産價格波動明顯。在此背景下,對於新興經濟體大國中國的“唱衰”言論再起。不過,冷靜的國際觀察家看到,中國經濟正頂住逆風,穩中求進。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抗風險能力突出,新增長紅利顯現,經濟轉型升級已在征途。隨著兩會即將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將得到進一步明確落實,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穩定繁榮的重要因子。

    外部風險不應誇大

    雖然同屬新興經濟體,但中國經濟與其他國家情況差異較大,不僅經濟總量較大,而且具有較強風險抵禦能力。

    具體而言,首先,前期動蕩的一個主要外因,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市場。但考慮到美國經濟並非強勢復蘇,美聯儲政策轉向過程緩慢,其對全球衝擊有限,對中國的影響就更加有限。

    其二,阿根廷、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動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外債負擔較大和國內形勢不穩等。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基本面明顯勝出:增速依然在全球領先,就業市場穩定,經常項目順差,財政總體穩健,外匯儲備充足……

    美國達拉斯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告訴新華社記者,美聯儲調整量寬政策後,國際資本有退出新興市場的衝動,而敞口大的國家會首當其衝。不過,為分散風險和多元化投資,也有部分資金流入風險較小和回報更高的新興經濟體。

    的確,“基調”更出色的中國不僅未現資金外逃,反有資本流入。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國的銀行結售匯順差4475億元人民幣,這是該數據自去年8月份以來連續第六個月出現順差,且順差額為近年來月度最高。

    其三,中國有序的資本項目管理也起到“防火墻”作用。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告訴記者,中國對資本項目的限制,實質上為國際資本擾動設置了一道屏障,只要不爆發區域或全球性危機,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就在可控範圍內。

    王健認為,此次受到衝擊較大的新興經濟體,允許國際資本自由流動,採用浮動匯率制。這種政策有利有弊,短期內的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出,就會對其國內金融市場和資産價格造成明顯衝擊。

    此外,還有專家提到中國長期“加分”的政治局勢和政府效率。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馬駿近日發表報告説,由於反腐措施産生的積極效果,中國經濟社會更加穩定,政府也展現出強大的改革決心。而其他新興經濟體,如泰國、土耳其、南非、印度和巴西,目前都面臨著選舉不確定性等嚴峻的政治挑戰。

    新生動力逐漸明晰

    觀察中國經濟的國際人士都在討論長期增長問題。他們認為,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可忽視,但有利因素也逐漸明晰。有專家指出,新人口紅利、創新紅利、資本紅利、制度紅利等將為中國長期增長提供動力。

    例如,對於中國人口紅利逐漸變薄,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出口競爭力下降的問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白樂明給出了一個新視角。他告訴記者,中國未來的增長動力依然可以來自人口紅利,但不再是大量人口從農業部門轉至工業部門導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是來自教育程度、職業技能不斷提高等帶來的勞動力素質提升和人力資本積累,這是一種新的“人口紅利”。

    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紅利也在契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步伐。以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産業為例,中國企業正走在全球前列。例如,阿裏巴巴公司已經搭建起服務全球商家的電子商務平臺,並大力開拓互聯網金融。騰訊公司正迅猛擴大其微信産品在全球的商業生態系統。去年9月份,騰訊市值首超千億美元大關,在全球互聯網企業中僅次於谷歌與亞馬遜。

    除人口和技術新優勢外,史劍道還認為,金融改革和資本深化在中國也還有巨大發展空間,將為提升生産率帶來強大助力。他認為,考慮到中國金融系統的開放將逐步推開,競爭將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的推進,將為未來25年中國的發展提供動力。

    此外,近一年來,海外關注最多的,是中國政府在簡政放權、發揮“更好的政府作用”方面産生的巨大制度紅利。“中國正著手實施一系列改革,預示著中國的內部治理,正在和即將發生廣泛的調整,”這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關於中國的論斷。專家指出,轉變政府職能,將創造制度性改革紅利,這種內生性紅利將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保障。

    未來挑戰不能回避

    有專家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階段,挑戰仍巨。美國專家史劍道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外部挑戰應該關注,但內部風險更需應對。

    增速換擋的實質是軟著陸,不滑出穩增長和保就業的“下限”,體現出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政策內涵。如何守住下限,需要高遠的宏觀視角和高超的政策水平。其次,調結構、轉方式是從低效到高效,從外需轉內需的過程,淘汰落後産能成為當務之急。史劍道認為,解決中國産能過剩可能無法一蹴而就,但仍需加大力度、加快速度。

    此外,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和金融潛在風險仍需嚴密防範。王健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開始結構性減速,原有的房價增速將無法維持。在房地産泡沫擠掉前,把金融系統風險消化掉,是中國監管層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白樂明則認為,對於中國而言,金融風險治理刻不容緩,但不能“一刀切”,治理的同時也要保證實體經濟得到足夠金融支持。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果給人深刻印象。中國經濟去年實現7.7%的增速,在全球範圍內仍是亮點;消費首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表明增長質量明顯提高;創造就業1300萬人,超過全年900萬人的目標,經濟轉型卓有成效;第三産業首超第二産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進展。史劍道認為,至少從今明兩年來看,中國經濟不必擔憂短期風險,也不會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