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士熱議中國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1 12:5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兩會國際特稿:中國改革向世界傳遞正能量
——外國人士熱議中國全面深化改革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何毅 蔣國鵬 施洋)一個北京初春的清晨,斯洛伐克青年埃裏克森和女友莫妮卡,與上千名中國民眾一道,站在天安門廣場北側,等待觀看五星紅旗從這裡升起。

    在北京供職的埃裏克森説,他的公司非常關注中國市場開放,希望即將召開的兩會出臺具體措施。

    埃裏克森是關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眾多外國人之一。他們的期待、熱評和稱讚,無不顯示中國改革的世界意義。

    全面改革 世界矚目

    改革,作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早已成為世界認知中國的關鍵詞。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幕,調動起億萬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場變革力度之大、影響之廣,世所罕見。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意義,相信一個更加健康、更加開放的中國將造福世界。

    “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了幾十條改革政策,現在是把這些政策付諸行動的時候了。中國進行的任何改革,全世界都在關注,因為改革不僅讓你們的國家更加精力充沛,也將釋放出更多正能量,讓其他國家獲益,”埃裏克森如是説。

    開放,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受訪者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彙。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世界對於中國的期待:促開放,求合作,謀共贏。

    對於世界的期待,中國給出這樣的回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爾格爾看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將有助於中國開放型經濟體制的構建,促使中國加快投資管理模式改革,建立統一、公平和透明的投資準入機制,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以更好地適應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要求,融入經濟全球化。

    英國凱投宏觀投資機構經濟學家王秦偉表示,上海自貿區的設立表明中國政府逐步開放服務業和資本賬戶的意願,一些全球性銀行已將上海自貿區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德國公司中國業務部負責人奧托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就經濟議題出臺的所有政策都將有助於中國經濟“朝著更加自由、更加開放的方向邁進”,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環境“絕對會更好”。

    改革釋放潛力,改革使發展提速。

    去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改革巨輪破冰前行規劃路線圖、注入新動力。

    長期關注中國改革的別爾格爾説,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相關改革措施的落實,不僅利國利民,也將對世界的繁榮和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簡政放權 世界熱評

    簡政放權,改革之始。

    中國清楚地認識到,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目標,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高辦事效率,增強政府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

    2013年,國務院已取消下放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由中央核準的投資項目數量減少60%,簡政放權成為推動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當頭炮”。

    海外專家認為,大規模簡政放權,顯示了中國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決心,將有利於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力,讓更多海內外企業參與到中國發展建設中來並享受成果。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本諾·邦澤表示,中國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正在帶領中國走向更可信的經濟發展,“這無疑對於全球化的世界來説非常重要”。

    改革釋放能量,改革催生動力。

    在接受採訪時,外國人士一致表示,一個務實高效的中國,正在以嶄新姿態亮相世界舞臺。

    法治建設也受到高度關注。阿根廷國家科研理事會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塞薩林認為,中國提出建設法治中國,是在國家治理上提出了新要求,標誌著中國社會治理水平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澳大利亞人》報亞太事務編輯、前駐華記者羅文凱説,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與一個公正的法治環境息息相關,中國提出建設法治中國,是對廣大中國人民呼聲的積極回應。

    民富國美 世界期待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中國將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牢確立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得到世界高度認可。

    正如泰國國家發展行政學院教授李仁良所説,將國家的主體——人民放在第一位,讓人民得到實際利益,努力實現民富國強,反映了中國政府深入改革開放的戰略目標。

    去年以來,一系列保民生、促公平、可持續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從有序推進公租房、廉租房並軌到出臺《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從完善公務員招考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到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從推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明確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舉大事,動眾情,必協眾心而後濟。

    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方能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可持續性。

    多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近期在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以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實現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同步,將為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夯實穩定的民意基礎。

    去年曾訪問中國的瑞典環境大臣埃克説,她訪華期間親身感受到中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讚賞中國在應對環境挑戰中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公開的合作機制,期待與中國加強合作。

    一個和諧發展、民富國美的中國,是世界的期待。

    在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羅奇看來,改革將提高中國民眾的消費能力,而中國人消費能力的增強對世界經濟發展意義非凡,也給正在尋找新增長點的國家帶來巨大機遇。

    英國能源研究中心執行主管拉伕黑德指出,中國為生態文明建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不僅有利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的健康福祉,還會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

    全面深化改革,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定著當代中國的命運,影響著世界發展的大勢。中國改革向世界傳遞了前所未有的正能量。(參與記者:胡曉光、趙嫣、吳心韜、張建華、唐志強、葉書宏、徐海靜、常天童、付一鳴、劉石磊)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