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國際特稿:世界關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新探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1 16:5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馬年春節之後,一次持續十余天、蔓延數十萬平方公里的霧霾,覆蓋了中國部分地區,北京等多個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接近“爆表”……

    雖然這場霧霾最後在北風勁吹下一夜散去,但這一幕所代表的挑戰卻長期存在:究竟如何開展體制改革與制度建設,才能擺脫“治霾只能靠風”的嚴峻形勢,讓“美麗中國”更接近現實?

    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將給出一份怎樣的答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堅決有力地治理污染,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百姓關心,國際社會也在矚目。

    與污染“賽跑”

    霧霾籠罩、垃圾圍城、水源破壞……伴隨30年高速發展而來的環境污染,近年來進入集中爆發期,引起各界關注。

    對於年初的霧霾污染爆發,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這是一場危害人們健康的“危機”;中國環保部發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僅2010年由環境污染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2.5%。

    而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也關注到,一年來中國新一屆政府出臺一系列新舉措,在與嚴重的環境污染“賽跑”:

    去年9月中國政府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被外界稱為“史上最嚴”空氣污染治理計劃;從今年開始,中國實時發佈空氣質量信息的城市增至190個;法規也要求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監測併發布其污染排放信息……

    海外媒體和學者認為,信息公開、“以獎代補”等多項環保措施“動真格”,有望讓監管和治理的力度超過污染擴散的速度。

    “這種自上而下地鼓勵自下而上施加壓力的做法也許標誌著一種大勢所趨,而這種大勢所趨將要影響的範圍遠遠超過了中國被霧霾籠罩的天空,”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以《霧霾中的透明度》為題評論説,通過提高環保信息的公開透明度,使公眾能夠更好地實施監督。

    曾擔任世界資源研究院中國能源和環境項目顧問的美國專家德博拉·塞利格森對新華社記者説,新年伊始,中國向公眾公開企業污染數據,這是一個巨大進步;如果已經就位的監管體系得到嚴格執行,中國的環保現狀將得到明顯改善。

    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最近提出,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2014年安排100億元人民幣,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俄羅斯時事分析人士安德烈·科托夫認為,中國地方政府以往更注重新建工廠對經濟産生的拉動作用和稅收,而忽略了污染排放,設立專項資金等用於鼓勵地方和企業減排是要表明環保標準必須嚴格執行。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地球環境戰略研究機關”中日合作辦公室主任小柳秀明也説,“以獎代補”意味著不再允許“領了補貼不幹事”的行為,這將激勵企業採取比此前更有效的治污措施。

    與環境“共贏”

    污染集中爆發的背後,在一定程度上源於把增長作為發展優先指標的錯位認識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依賴。

    “具體説來,現在存在著浪費資源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先污染後治理的欠賬等諸多問題,改革應該從這種現狀開始進行。”日本專家小柳秀明説,現在不是“從零起步”,而要從“負數”開始。

    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一年來釋放一系列政策信號,表明中國決心追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共贏”: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這在世界政黨發展史和執政史上尚屬首次,還提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速評定政績偏向,更加重視環保和民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以GDP論英雄”……這些話語昭示著執政思維的轉變。

    英國《金融時報》今年1月撰文説:“從現在開始,中國不會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而將強調增長的質量。真正改革的一些跡象已經出現了。”

    正如瑞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對《南華早報》所説,改善環境的關鍵是改變單純以增長來評價地方官員政績的考核機制,“這很困難,但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改變”。

    美國塔夫茨大學國際環境與資源政策中心負責人凱利·加拉格爾對新華社記者説,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改革評價考核體制,更加重視公共衛生與環境質量方面的目標,是中國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與世界“攜手”

    同呼吸,共命運。治理各種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等諸多挑戰,已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日益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任務。

    “中國環境問題早已不是純粹的國內問題。舉例來説,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致使中國在世界市場上對資源需求加大。在全球資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將對全球産生負面影響。另外,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也會對鄰國産生影響,”德國維爾茨堡大學中國商務與經濟教授費多麗對新華社記者表示。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率先探索,不僅會影響地區和全球的生態環境,也可能引領其他國家的發展思路,給世界帶來新的啟示。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弗蘭克·凱利説,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努力必然有益於整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最早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的美國學者羅伊·莫裏森對新華社記者説:“中國在向生態未來邁進的過程中面臨許多全球共同的挑戰,人類根本的選擇是成功追求生態文明,最根本的挑戰是在21世紀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生態改善。”

    聯合國下屬的全球契約組織總幹事喬治·科爾曾在英國《衛報》撰文説,中國領導層十分清楚令人畏懼的挑戰,企業界也聽到了政府的號召。中國能否在低碳市場發展中走在世界前列,對於整個世界至關重要。中國的未來與世界的未來緊密聯絡在一起,如果中國成功了,全世界也將相應擁有更大的機會。(執筆記者李宓,採訪記者林小春、趙嫣、劉石磊、藍建中、郭洋、薛穎)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